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理財 > 正文
 

絲綢之路點點行(上)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9月19日 16:48 建行總行

  編者按:今年8月,絲綢之路沿線多個國家聚集新疆,就這條大型跨國文化路線的保護、沿線相關文化遺產點的價值認定等問題進行了討論,這意味著絲綢之路的聯合申報世界遺產工作進入了實質準備階段。的確,縱然多少年過去了,昔日繁華變流沙,但這千年古道仍是人們公認的天然“文物寶庫”,它還有多少未知等我們來揭開。

  帶著憧憬,筆者有幸走了絲綢之路中國部分的北線,雖然太過倉促,但所見所聞也
足以令人回味。明朝小說家吳承恩據絲綢之路寫成了引人入勝的《西游記》。今天,當絲綢之路隨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變化的時候,新西行記正等您去書寫。本報將連續兩期從起源、歷史以及今天的旅游來講述絲綢之路,采擷古道上的故事,帶您觸摸遠古的奇跡,感受絲綢之路的文明。

  一種文化的發生期決定了其整體本質,中華文化是七千年的文明,發生期在北方,在黃河流域,它的上、中、下游。所以在西北,才能表現中華文化的強大和宏偉,另一方面也表現出了想了解其他文化的渴望,這種渴望也變成實踐了,那就是絲綢之路。

  ——余秋雨

  起源

  文化遺慧源自政治

  這條線路的隱約雛形,其實早在中國的周朝就出現了;而東西方出土的考古數據,也揭示了先秦時期東西方交往的存在。在歐洲發現的公元前5世紀以前的絲綢,表明那時中國的絲綢已通過游牧民族轉運到了歐洲。

  今天,我們能夠在絲綢之路上看到這么多的文化遺留,卻不是當初開通這條古道的人們的初衷。秦朝統一六國前,西域與中原地區就有商旅交往,西漢初年,與漢族本同出一族的匈奴族征服西域小國,并重兵控制河西走廊,封閉了西漢與西域的通道。漢高祖曾親征匈奴失敗,隨后的西漢王權一直采取“和親”政策。至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終于向匈奴發出了武力挑戰。自公元前133年起,漢武帝連年派大軍進攻匈奴,同時,決定派人出使大月氏以求聯合夾擊匈奴。張騫一行才踏上漫漫征程,走出了絲綢之路。

  窄詞匯而廣涵義

  1877年,曾6次到過中國的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地理書籍《中國》一書中首次提出了“絲綢之路”(the Silk Road),用于描繪漢代中國和中亞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間的絲綢貿易為主的交通線。1910年,德國歷史學家赫爾曼在《中國和敘利亞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一書中,進一步把絲綢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亞細亞。

  “絲綢之路”是一個內涵豐富的詞匯。雖然在這條古道上進行的不僅僅是絲綢貿易,但人們很自然的就把這個帶有局限性的詞匯擴展了,整個古代中外經濟、文化、藝術、科技、宗教等方面的交流都囊括進來。乃至,一些研究者提出的“玉石之路”、“寶石之路”、“佛教之路”、“神靈之路”、“陶瓷之路”、“使節之路”、“遷徙之路”等竟被一一列入外延中了。

  開“鑿”

  

絲綢之路點點行(上)
張騫

  第一次:公元前139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帶100多人秘密地踏上了破荒之路———出使西域,因來回途中兩次被匈奴扣押,歷時13年才回到長安。司馬遷以“張騫鑿空”(張騫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孔道)來高度概括漢通西域的意義,此行也標志著“絲綢之路”的正式開通。

  第二次:公元前119年,為“厚賂烏孫,招以東居故地”以“斷匈奴右臂”,張騫帶300多人第二次出使西域。由于烏孫(今新疆伊寧南)內亂,未能實現結盟的目的;但他與烏孫王成為很好的朋友,副史還訪問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伊朗)、身毒(印度)等國。

  

絲綢之路點點行(上)
漢武帝

  雖然親往西域的人是張騫,但背后是漢武帝的謀略真正促成了絲綢之路的貫通,這位驍勇善戰的皇帝是中原通往西域之路的策劃者。

  漢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統治時期是西漢的鼎盛時期,也是封建制度下中華民族的一個蓬勃發展時期,西漢是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高峰,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顯示出“漢并天下”、多姿多彩的時代風貌。

  除了開通絲綢之路外,還有很多方面惠澤后世,下面列舉一些: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接納儒家學者董仲舒的大一統和尊君的理論,摒棄百家,獨尊儒術,在太學中設置五經博士,宣講儒家的經典《詩》、《書》、《易》、《禮》、《春秋》。從此,儒家思想便被確定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以某一種學術思想來統治國家,這是中國封建王朝比外國神權統治最高明的地方。西方的帝王術直到中世紀末期,才由意大利人馬基雅威利較系統地整理總結出來。

  漢朝充分吸取暴秦覆亡的前車之鑒,采取了一系列恢復和發展生產力的措施,其“輕徭薄賦、修生養息、寬仁慎刑”的治國思想,成為了中國歷代封建王朝創造一個又一個盛世的不二法門。

  在與北方游牧民族的長期交往過程中,漢朝摸索創立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相處方法。“和親、征伐、遷居、編籍、同化”等具體方略,成為了后世中原王朝處理民族事務的“葵花寶典”。

  削藩的經驗教訓,成為了后世處理同樣問題的參照系。凡是沒有汲取漢朝分封藩王教訓的王朝,如西晉和明朝,都發生了皇族內戰;而那些堅持了中央集權的王朝,如清朝,則能夠保持住皇權的穩固。

  延伸

  

絲綢之路點點行(上)
班超

  公元73年即東漢初年,班超和36名隨員出使西域,重新恢復了兩漢交替時期失去的西域都護對塔里木盆地的經營。公元97年,班超派副手甘英出使大秦(古羅馬),當甘英一行來到波斯灣頭準備渡海西行時,安息人以夸大航行的艱險阻止了甘英進一步的西行。甘英的遠行雖沒有達到原定的目的地,卻延伸了原有的絲綢之路。

  身價

  2000多年前,絲綢是西方人眼中中國的文化象征。如,他們有的以絲綢之圖來稱謂中國;再如,羅馬帝國的古典作家稱中國為“賽里絲”(產絲的地方)。當時,絲綢從中國到羅馬不是直接運到的,中間要經過一站站的轉手貿易,到了羅馬,絲綢已是稀世珍品,真的貴如黃金了。一匹絲綢,在長安值一兩黃金,在羅馬就要值十斤黃金。

  據傳,公元前48年,羅馬凱撒大帝在一次為他舉行的慶功盛宴上,突然脫去外套,露出華美輕柔的絲綢長袍,使在場的人都震動了。于是,這種前所未見、光彩奪目的紡織品,一下子為貴族男女爭相穿用,并蔚然成風,這也使得古羅馬帝國流失了大量資金。

  中介

  一直就奇怪,當年那些南北商人,怎樣克服語言障礙進行交流呢?來到新疆會聽到很多有趣的故事傳說,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是,有的商人由于四處游走,逐漸也學會了一些地方的語言,而另一些則要借助翻譯了。當時,擔當翻譯角色的,據說是一個叫“塞人”的北方游牧民族,他們成為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介。這些人散落居住在歐亞草原上,由于過著四季遷移、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東西文化也通過他們得到了傳播。

  交流

  行走在絲綢之路上,除了能夠品嘗味美價廉的瓜果梨桃,觀賞奇特各異的地形地貌,體會不同少數民族的風情外,更讓人驚嘆的是,絲綢之路所引發的各國文明間的融合、碰撞與交匯,這些都能在今天尋找到的古代遺跡中得到印證。在阿爾泰山區的巴澤雷克墓中,有來自戰國時期內地的漆器、鳳鳥紋絲綢和銅鏡;陜西西周墓中貝殼雕成的人像,深目高鼻,絕對不是中原人;河南殷墟墓中的商代戰車可看到西亞文明和西伯利亞草原文明的影響;在伊朗波里斯浮雕中有古代塞人的形象……絲綢之路早已超越國界,把當時的主要大國和主要文明都連接在了一起,也將古老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希臘文化與波斯文化聯結在了一起。

  這種交互也一直延續到了現在,舉個例子,新疆有一種特別的啤酒,名叫“喀瓦斯”,度數很低,很像北京的小香檳。酸甜中帶著酒花香,或裝在啤酒瓶中或裝在類似的扎啤桶中出售。這種飲料的釀造工藝來自俄羅斯民間,傳至新疆后當地人也會親切的把它稱為“俄羅斯老太太”。

  旅游提示

  新疆的“豪華”公路

  與您想象中的西北的落后不同,新疆有著比較發達的公路、鐵路、航空交通網。可以說,除了樓蘭、尼雅等沙漠中的遺址,一些著名的山峰,以及穿越沙漠等需要旅行社協助外,新疆幾乎沒有一個自助旅行不能到達的地方。盡管鐵路、航空交通有著更多的快捷和舒適,但我個人認為,公路交通應該是您的首選。四通八達的公路不僅能帶您去任何一個想去的地方,而且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遼闊的亞洲腹地旅行,公路會帶給您許多意想不到的體驗。很多時候,它是筆直筆直地修建在戈壁上,如此貼近大地,而左右豐富多變的景色會讓您無暇閉目。

  新疆公路交通網大體為“三橫五縱”。“三橫”是三條古道的現代版,即312、314、315國道。其中312國道和315國道為出疆通道。312國道東起江蘇連云港,西至伊犁霍爾果斯,有“中國第一道”之稱;315國道由喀什向東,沿昆侖山北麓經若羌,翻越阿爾金山到達青海格爾木,從南疆去敦煌也可以走這條路。314國道從烏魯木齊出發,經庫爾勒向西到達喀什,曾經是聯系南北疆的惟一通道。“五縱”是指216、217、218、219國道和塔里木沙漠公路,其中216、217、218國道穿越天山,貫通南北疆;219國道即新藏公路,最終到達西藏阿里地區,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路況最差的公路;塔里木沙漠公路是世界上最長的沙漠公路。

  金融服務

  新疆地域遼闊,如果選擇公路交通,在途中的時間較長,而途中甚至旅游景點很少有銀行,商店餐廳規模較小,一般也沒有POS,在出市區前應備好現金。由于存在時差,新疆的作息時間與內地稍有不同,比如烏市有的銀行平日營業時間一般是上午10點至晚6點,節假日下午4點就關門。而且需要注意的是,營業時間并非各地統一。

  鏈 接

  海上絲綢之路

  19世紀德國學者在《中國親程旅行記》中,描寫了中國經西域到希臘、羅馬的交通路線,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陸地上的絲綢之路。他還在一張地圖中提到了“海上絲綢之路”。其后,法國漢學家沙畹在《西突厥史料》中具體提到:“絲綢之路有陸、海二道,北道出康居,南道為通印度諸港之海道”。由此有“海上絲綢之路”之稱謂。

  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是,從廣東沿海的港口出發,沿著海岸線,從印度支那半島南下,繞過馬來半島,穿過馬六甲海峽,通往孟加拉灣沿岸,最遠抵達印度洋的印度半島南端和斯里蘭卡。

  現代絲綢之路——亞歐大陸橋

  大陸橋是指橫貫大陸的鐵路把兩側的海上運輸線聯結起來的便捷運輸通道,它的主要功能是便于開展海陸聯運,縮短運輸里程,當今世界共有五條大陸橋。

  其中,第一亞歐大陸橋是:從俄羅斯東部的符拉迪沃斯托克為起點通向歐洲各國最后到荷蘭鹿特丹港的西伯利亞大陸橋;

  第二亞歐大陸橋是:1990年9月與哈薩克斯坦鐵路接軌的經我國蘭新、隴海鐵路的新亞歐大陸橋,東起我國黃海之濱的連云港,向西經隴海、蘭新線的徐州、武威、哈密、吐魯番到烏魯木齊,再向西經北疆鐵路到達我國邊境的阿拉山口,進入哈薩克斯坦,再經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德國,西止荷蘭的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港,全長約10800千米,通向中國、中亞、西亞、東歐和西歐3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世界上最長的一條大陸橋。

  在這條古道上見到最多的就是戈壁,黑戈壁、灰戈壁、濕戈壁,就算車以每小時100公里的速度前行,幾個小時過去依舊還是戈壁。戈壁在蒙古語中是“不生草木的地方”,在戈壁中只有兩種植物能夠成活——芨芨(jī)草和駱駝刺,它們長著尖尖的刺,根扎得很深;只有一種動物在此生活,那就是螞蟻。唐代詩人岑參曾用“酒泉西望玉門道,千山萬水皆白草”來形容戈壁的枯衰,即便如此,它的坦蕩與肅殺也讓人難忘。

  我想,也正是這樣,偶爾出現的那幾點翠綠的生命,就顯得彌足珍貴。在我的腦海中,綠洲應是遮天蔽日的郁郁蔥蔥,原來,只要有幾棵樹木、有些人煙,就會被稱為“綠洲”。據當地人講,這種地貌尤其是濕戈壁,是可以轉變為農田的,方法是開采地下水,進行灌溉施肥,幾年后就可以耕種。但是,為了保證人畜飲水的持續性,現在的政策是“禁開荒”,水源有限,只能先溫飽后擴大再生產。(本報記者劉靜)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