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財產品零收益危機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4日 15:32 理財觀察
宛如皇帝的新衣。 當浦發銀行第一款結構性產品不幸被莽撞的“小男孩”發現“零收益”之后,鋪天蓋地的質疑隨之而至。 “零收益”風波成為銀行面對的第一次“理財危機”。 一個原本是“低風險、低收益”,為保本設計的產品,何以被冠以高高的預期收益,并裹上各種迎合市場口味的營銷糖衣,擺上銀行的柜臺,并一度大行其道? 難怪一位銀行的產品經理感嘆,設計結構性產品,重要的不是結構,而是概念。 不過,糖衣終會融化。 “零收益”刺激了投資者們的“偏見”:“為什么股票都漲了,理財產品的投資收益卻為零?” 回歸辨證。 或許不能因為“零收益”就一概否定結構性產品,但是顯然急于完成業績的銀行把它們賣給了不合適的人,因為這些投資者要的不是低風險的保本,而是預期的最高收益。 15款確認,13款疑似 “零收益”完全名單 撰文=姚瑜磊 圖片=CFP 繼浦發銀行、民生銀行和深發展銀行之后,東亞銀行、渣打銀行、平安銀行和中國銀行先后暴露出零收益,乃至負收益的理財產品。 “零收益”危機持續擴大。 本刊深入統計了上百款銀行理財產品,發現“零收益”波及的產品數量遠比目前發現的多。 根據本刊的數據,已經到期的產品中,至少有15款確認零收益;而尚未到期的產品中,則有不少于13款產品“疑似”零收益。 15款確認“零收益” 據本刊不完全統計,到期結構類產品中,已有15款產品出現了零收益,其中,股票掛鉤類有5款,其收益公式大部分都與股票的同漲、同跌或者漲跌幅度有關(見表1)。數據顯示,這類結構性極容易出現零收益。 除了和股票掛鉤,匯率掛鉤產品也感染了“零收益”流感。 例如渣打銀行在2007年推出的8款掛鉤歐元兌美元匯率產品,收益均為零。 不僅如此,民生銀行也有一款歐元兌美元匯率掛鉤的產品——“人民幣0701期”出現了零收益(見表2)。 導致其匯率產品出現“零收益”的原因在于外匯市場出現反轉。這期間美元匯率大幅下跌,而歐元匯率不僅沒有下跌,反而大幅上升,從而導致該款產品不能滿足設定的收益條件,投資者無法獲得理財收益。 另外,今年1月到期的中國銀行匯聚寶0703B理財產品,產品收益掛鉤美國西得克薩斯原油價格,但由于原油收盤價超過產品設定上限,產品最終收益也為零(見表3)。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