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款理財產品六成收益率低于6%(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2日 08:20 每日經濟新聞
業內人士認為,近期國內及海外股市均屬于震蕩期,“打新”等產品又面臨監管部門叫停的風險,因此銀行要提高自身產品的收益率,創新型產品已成為發力的要點。目前,股指期貨的套利、ETF與成分個股之間的套利都被銀行設計成理財產品。相對而言,此類產品對于機構和個人都比較陌生,管理機構面臨新市場領域的未知風險,而對于投資者,相比“打新”、FOF型產品,對這些產品的風險更認識不足,如果銀行尚不能提示全面的風險,一旦此類產品運作不佳,無疑將面臨更多的市場爭議。 理財人員不專業難以全面提示風險 隨后,記者再向該行個人金融部有關人士咨詢后得知,上述產品的風險構成主要由政策、市場、流動性、管理性因素構成,其中他特別強調,若國際國內金融市場變化,可能導致投資組合內的資產價格變化,甚至出現本理財產品到期時凈值跌破面值。同時,在本理財產品運作過程中,因投資管理運作各方對經濟形勢和金融市場走勢等判斷有誤、獲取的信息不全、或對于投資工具使用不當,也可能影響資金收益水平。 也就是說,上述產品到期后,完全可能出現零收益的概率,而這完全由市場變化和資金運作等因素決定。滬上某股份制銀行零售銀行部負責人曾對記者表示,提示風險的關鍵,在于營銷人員必須對產品的設計非常熟悉,對其專業性要求比較高,然而目前很多產品在柜面銷售,銀行又面臨專業理財人員不足的困難,因此大部分僅接受過初步培訓的人員,實際上難以真實、全面地向客戶提示風險。 而這種局面,在更為復雜的創新型產品面市后,依然存在,而正是由于產品的復雜性,往往會導致客戶與銀行方面日后更多的爭議。 更關鍵的是,記者調查發現,歷史上有的理財產品曾經有過實際收益率為負,但是在絕大多數的理財產品說明書上都看不到類似的表述。因此,當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時,幾乎無一例外都以為能帶來預期的較高回報。而某銀行理財產品設計人士透露,在設計產品的時候,并不是沒有考慮到虧損的可能,但是在說明書上標注可能虧損會影響聲譽和銷量,因此風險提示往往被表述為“該產品達到預期收益率的概率是多少”。 因次,從這個角度看,銀行設計部門在產品說明書中,也沒有盡到告之的全部責任,發生糾紛的原因也不該由銷售人員獨自承擔。對此,銀監會在發布的相關通知中明確建議投資者,再購買理財產品前,應該多咨詢專家或者自己深入學習。如果投資者對這產品的基本問題一無所知,還執意購買,那么就和“賭博”沒有什么區別了。 同時,對于銀行機構而言,監管部門如何加強監管,真正落實“針對性推薦”地銷售模式,也才是銀行創新產品,并獲得市場真正認可的重要前提。 BY 陳珂 每日經濟新聞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