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款理財產品六成收益率低于6%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2日 08:20 每日經濟新聞
近期,在海內外股市皆處震蕩期而國內新股份申購又可能被監管部門叫停的背景下,銀行系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可謂“急轉直下”。據記者粗略統計,春節后,滬上共有中外資銀行推出44款人民幣理財產品,其中收益率在6%以下的產品占比居然高達60%以上。 在日漸激烈的理財市場,如何提高現有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成了銀行產品設計部門最關心的問題,其中創新型產品又成了銀行力圖突破的重點。對于創新型金融產品,我們本該鼓勵,但如果銀行為片面追求銷售業績,而沒有揭示產品的全部風險,在產品出現問題時,又不愿意與投資者共同抵御損失,無疑將給處于探索中的產品帶來很大的爭議。 理財不是存錢收益可能為零 今年年初以來,國內理財市場已出現多起投資者與銀行,在相關產品到期后收益率過低的爭議事件。其中,設計的產品既有股票籃子掛鉤型產品也有新股申購類產品,從中我們可以發現,由于在購買之初銀行沒能揭示何種情況下,產品最終收益可能為零,導致部分投資者對投資風險一無所知,是引發雙方爭議的關鍵。 目前,不少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在投資時仍抱有“存錢”的心態,等到理財產品收益低于預期的時候,才恍然大悟。如據媒體報道,購買上述產品的部分投資者,就是在接到銀行客戶經理“可能預期收益為零”的電話后,才把產品合約翻出來研究。有投資者承認在購買理財產品時,并沒有從銀行處獲悉產品具體風險,導致最終利益受損。 記者了解,去年,國內銀行系理財產品的銷售規模已接近萬億,甚至不少業內人士已經將2007年稱為國內理財元年。但今年年初的幾次產品爭議,無疑給剛剛起步的銀行系理財市場帶來了相當的負面沖擊,即投資者對銀行的信任,已經有所松動。 對此,西南財經大學信托與理財研究所研究員李要深公開表示,為減少此類糾紛,投資者購買產品時看清產品設定的最高收益率實現的條件和公式,當然銀行銷售時也應充分履行信息披露、風險提示的責任。 產品風險揭示不足銀行介紹避重就輕 今年初,銀監會專門發文指出,雖然銀行理財產品相對股票、基金更為保守(穩健),但其本質上是金融投資產品,并不是儲蓄存款。是投資就必然有風險,理財產品購買者要承擔“買者自負”的風險。即使是保證收益的理財產品,也可能存在著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這與銀行傳統的儲蓄業務有著本質的區別。 但可惜的是,目前,銀行對此類產品的介紹,仍有些“避重就輕”。以某銀行推出的股指套利型產品為例,在該行徐匯區一網點,相關工作人員在面對記者的咨詢時,仍著重強調產品的本金相對安全以及預期“X%”的收益率,對于產品潛在的風險構成、可能引發低收益的因素則提示不足。只是片面強調“目前CPI指數這么高,存銀行肯定不如買這些產品劃算,而且他的風險肯定比直接投資股市小的多”。 記者實地調查發現,前期曾存在的銀行工作人員禁止將產品說明書帶回家的現象,在此類創新型產品的營銷中并不出現,但記者發現,由于說明書對風險構成的提示非常專業、隱諱,反而將預期收益及產品的優勢作為核心突出,也容易給投資者帶來認識障礙。在該網點,記者隨機詢問了幾位投資者,均無法對產品的潛在風險進行詳細敘述。 相關報道: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