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行理財產品評價報告(2008)(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1日 01:55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2007年人民幣銀行理財產品分類占比(%) 按基礎資產按銀行類型按業務模式按期限 信用32.17上市股份制銀行56.97信托47.09一年以內(含一年)70.50 股票24.58國有控股銀行 22.66自營43.71兩年以內(含兩年)19.74 利率17.83外資銀行10.41QDII9.20兩年以上4.22 混合13.21未上市銀行、信用社9.80————不明5.54 其他12.21———————————— 注:“國有控股銀行”包括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等五家銀行;“上市股份制銀行”指在A股上市、但不包括國有控股銀行在內的其他股份制銀行;按基礎資產分類中的“其他”主要包括匯率聯接、商品聯接和基礎資產不詳的產品;產品統計按發行數量(只),以下各圖表均相同。 2.外幣產品特點 2007年外幣產品的特點與往年類似。普通型產品的數量依然龐大,而這類產品幾乎全是中資銀行發行的。在去除普通產品后的結構產品中,表現出兩個特點:股票類產品居多,外資銀行占主導。 (1)產品類型:普通產品居主導,結構產品中股票聯接產品占據半壁江山 與人民幣理財產品以信用類(主要是信貸類)和股票類結構產品為主不同,在2007年的外幣理財產品中,普通類產品的占比超過了70%。在剩下不到30%的外幣產品中,股票聯接產品占了13%強。由于混合類產品的基礎資產主要是股票和其他資產(商品、信用風險債券等)的組合,因此,與股票相關的產品占到全部結構產品的一半以上。至于同利率、商品、匯率等聯接的產品,其份額乃至數量都較2006年有所下降。 在外幣產品中占絕對主導地位的普通產品,其設計簡單,或更準確地說,并無任何需要設計的地方。這類產品的吸引力主要來自國內的雙軌制利率體系:通過理財產品的發行,可以積聚較小金額的外幣存款,獲得高于小額外幣存款、業已市場化的大額外幣存款利率。就此而言,圖2以6個月美元普通產品為例反映了這類產品預計收益率(發行銀行公布)的變化情況。由于美元普通產品的預計收益率是以市場化的大額美元存款利率為定價基準,后者又緊隨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因此,從圖2中可以看到,在美聯儲加息、觀望和降息的貨幣政策操作過程中,預計收益率也呈現出類似于美國聯邦基金利率的變化。有意思的是,在加息和美國聯邦基金利率維持在5.25%期間,6個月美元普通產品的預計收益率低于美國聯邦基金利率。而當美聯儲自2007年8月份開始降息的時候,預計收益率卻超過了美國聯邦基金利率。這種現象表明,銀行發行普通外幣產品主要依靠承諾較高的收益率,而在美聯儲降息以至于外幣基準利率下降時,考慮到人民幣存在較為確定的升值趨勢,為保持這類產品的順利發行,銀行不得不將承諾收益抬高到基準利率之上。 在外幣結構產品中占據半壁江山的股票聯接產品,其基礎資產與人民幣股票聯接產品明顯不同。在這類外幣產品聯接的基礎資產中,境外股票占比高達91%;與境內股票相聯接的只有少量的B股產品(占比2%),以及少量同時聯接A股和境外股票的產品(1%);另外,基礎資產不明確的產品有6%。 (2)銀行類型:中資銀行以普通產品為主,與人民幣產品一樣,依然呈現中資銀行重數量、外資銀行重設計的格局 從外幣產品的發行銀行分布來看,與人民幣產品一樣,中資銀行依然在數量上占據主導,尤其是國家控股銀行和上市股份制銀行,其產品數量占到全部外幣產品的80%,而外資銀行發行產品的數量只有不到15%。然而,進一步考察各類銀行發行的產品類型可以發現(參見圖3),中資銀行重數量、外資銀行重設計的格局并無改變。 就2007年占比超過70%的外幣普通產品而言,這幾乎100%的是由中資銀行發行的。其中,國家控股銀行、上市股份制銀行和未上市銀行、信用社分別發行了近50%、39%和11%的普通產品。與人民幣產品中對打新股產品的依賴一樣,在外幣產品中,中資銀行對普通外幣產品的過度倚重將極大地制約未來理財業務的發展。 與普通產品不同,在外幣股票類產品中,外資銀行占據了48%的份額。進一步考慮到中資銀行的這類產品基本都是來自于外資銀行,可以說,幾乎所有外幣股票產品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由外資銀行發行的。與人民幣聯接境外股票產品類似,在我們的評價中也發現,中資銀行同類產品的收益低于外資銀行,并且,中資銀行出現負超額收益的產品也多于外資銀行。 (3)幣種和期限:以美元和港幣產品為主,短期產品居多,長期產品依賴高端客戶 就外幣產品的委托幣種結構看,與往年一樣,主導的還是美元和港幣產品,兩類產品分別占到全部外幣產品的近60%和25%強。這種幣種結構同國內居民和企業持有外幣的幣種結構是一致的。 在期限方面,由于普通產品占比過大,外幣產品的短期化特征甚至強于人民幣產品,一年及一年以內的產品占比高達近80%。 2007年外幣銀行理財產品分類占比(%) 按基礎資產按銀行類型按幣種按期限 普通71.31國有控股銀行 41.14美元59.6一年以內(含一年)79.55 股票13.13上市股份制銀行39.55港幣25.4兩年以內(含兩年)14.09 利率5.74外資銀行14.72歐元6.88兩年以上6.36 混合4.15未上市銀行、信用社4.6澳元3.41———— 其他5.67————其他4.71———— 2007年銀行理財產品評價和分析 鑒于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繁多、結構復雜,對其評價既不能采用目下流行的主觀成分居多的打分方法,更不能用銀行自己公布的預計收益率。這些方法既不科學,更會誤導投資者。本評價模型體系是以標準的金融工程技術為基礎,經過基礎資產數據隨機擬合、產品結構程序編程和計算機模擬仿真之后,得到最終的評價指標。 就評價指標而言,本著以投資者為導向和簡單直觀兩個原則,我們選取了兩類、三個指標。第一,收益指標,包括“期望收益率”和“超額收益率”,前者是根據評價模型庫,在仿真演算數千次、甚至數萬次后測算的理論期望值(具體仿真次數取決于收斂的情況),后者是期望收益率與相同期限、相同幣種的存款利率之差;第二,風險指標,即99%的VaR值,其直觀含義就是在99%的概率水平下產品所能達到的最低期望收益率。顯然,這兩類指標都是越高越好。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超額收益率小于零,則表明該理財產品的投資價值尚不如相同期限、相同幣種的銀行存款;如果VaR值小于零,則表明投資的本金有風險。這樣,以超額收益率和VaR值兩個指標為坐標軸,就可以將千差萬別的理財產品放在一個二維坐標系中進行評估和比較(參見圖4)。 對于2007年4000只左右的本、外幣理財產品,經過整理,在滌除掉大量重復產品和普通產品(主要是外幣普通產品和北京銀行的“偽”結構產品)之后,擬評價的本、外幣產品分別為1040只和211只,實際評價數量為935只,其中,有779只人民幣產品和156只外幣產品。實際評價數量與擬評價數量之所以有差異,主要原因在于存在許多“不明產品”(產品的基礎資產、結構、期限等信息不明確),這反映了發行銀行的信息不透明。按照本、外幣產品和中、外資銀行進行分類統計,我們發現,如果以不明產品占比來衡量銀行信息不透明的程度,則外資銀行的信息不透明程度遠高于中資銀行。信息不透明可能是為了防止競爭對手“抄襲”,也可能是因為銷售對象為高端客戶,但無論如何,這既不利于社會監督,也不利于監管部門的監管。 1.評價總體情況 總體來看,2007年理財產品的評價具有三個鮮明的特點:第一,人民幣產品的投資價值顯著高于外幣產品;第二,股票、混合類產品的投資價值高于其他類別產品;第三,中資銀行的人民幣股票、混合類產品全面超過了外資銀行,但是,在剔除掉打新股產品之后,或者,只看中資、外資銀行同時發行的境外股票、商品等外幣產品時,情況出現了反轉——中資銀行產品的收益和風險指標明顯落后于外資銀行。 (1)人民幣產品 2007年人民幣產品的投資價值要高于往年。從基礎資產類型看,混合產品和股票產品的投資價值較高,其主要原因在于兩類產品中打新股產品的收益高;商品和信用類產品具有正的超額收益率和正的VaR值,因此投資價值高于相應的人民幣存款;利率類產品超額收益率和VaR值均為負,其總體投資價值不如存款。 分銀行類型看,中資銀行發行產品的期望收益率和超額收益率都低于外資銀行,但VaR值高于外資銀行。因此,就評價的全部人民幣產品來說,中資銀行的產品屬于低收益、低風險類型,而外資銀行的產品的收益和風險都相對較高。 鑒于人民幣信用和利率產品完全由中資銀行發行,進一步剔除掉這兩類產品后,再進行比較發現,按收益和風險兩類指標,中資銀行全面超過了外資銀行。不過,這樣的超越并不是因為中資銀行產品設計能力強。因為在剔除信用和利率產品后剩下的股票、混合和商品等產品中,中資銀行發行了大量打新股的股票產品和混合產品。換言之,中資銀行產品收益和風險指標之所以表現得遠遠強于外資銀行,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國股票市場存在的缺陷。例如,如果將打新股產品去除,僅僅比較聯接境外股票的人民幣股票產品,我們發現情況完全反過來了——外資銀行的收益和VaR值都超過了中資銀行。 (2)外幣產品 對于外幣產品,為比較方面,我們僅以美元產品為例。同人民幣產品一樣,股票和混合類產品具有較高的投資價值,不過,在考慮人民幣升水之后,這兩類產品遠差于同類人民幣產品;商品類產品的超額收益率達到了4.75%,但在換算成人民幣之后,其與人民幣商品產品類似,而VaR值則變成負值;與往年一樣,利率和匯率產品的投資價值較低,如果換算成人民幣,其期望收益率等于、甚至小于零。 就中、外資銀行間的比較而言,無論是看收益指標,還是看風險指標,無論是比較全部產品,還是僅僅比較某類產品(例如表5中的股票產品),中資銀行都全面落后于外資銀行。這種情況與剔除了打新股產品之后的人民幣產品類似。這就說明,中資銀行在產品設計能力方面依然是任重道遠。 2007年人民幣產品評價總體情況(%) 類型實際期望超額99%VaR 評價數收益率收益率 基礎資產混合6917.94 14.09 8.24 股票18813.9110.777.59 商品75.090.711.65 信用2893.590.362.79 利率2261.05-0.45-0.62 銀行類型中資銀行7606.563.783.44 外資銀行199.396.073.15 銀行類型(滌除信用、利率產品)中資銀行24515.1411.727.95 外資銀行199.396.073.15 銀行類型(境外股票)中資銀行296.433.492.22 外資銀行126.764.254.05 2007年美元產品評價總體情況(%) 類型評價期望超額99%VAR 產品數收益率收益率 基礎資產股票5613.90 11.05 5.42 混合2013.5310.410.84 商品117.734.752.19 利率514.912.100.06 匯率183.310.430.04 銀行類型中資銀行837.394.282.18 外資銀行7311.658.762.32 銀行類型(境外股票)中資銀行3012.678.925.42 外資銀行2318.1015.276.14 2.人民幣信用和利率產品評價 信用產品是2007年人民幣產品中占比最大的一類產品,對該類產品產品的評價影響到整個人民幣產品和中資銀行產品的評價結果。信用產品的風險主要包括信用風險和利率風險兩類,由于利率產品可以看作信用風險等于零的信用產品,其評價方法與信用產品相同,因此,這里將兩類產品放在一起說明。信用和利率類產品全部由中資銀行發行,在擬評價的兩類產品中,信息不明的產品占比達19.58%。按照各發行銀行信息不明產品占全部產品的比重,可以看到,光大銀行和招商銀行信息不明產品合計占全部不明產品的3/4。尤其是光大銀行,其不明產品占到本行兩類產品的77.59%。 對于信用和利率產品,依據產品是否有增信措施以及增信措施的質量,可以進一步細分為有風險和無風險兩類。其中,無風險的信用和利率產品指的是發行銀行利用外部擔保(包含國家信用的銀行)、保本和保證收益條款覆蓋了產品的信用風險和利率風險。 總體看,信用和利率類產品的評價具有三個特點:第一,無風險產品的投資價值好于風險產品,后者的超額收益率為負值;第二,信用類產品(信貸和違約事件)的投資價值好于利率產品,特別是存在利率風險的利率產品,其超額收益率為負值;第三,在利率產品中,大量的產品在起息日即低于相同期限的存款利率和央票即期收益率。換言之,投資者與其購買這類產品,實在不如簡單的存款。應該說,這三個特點暴露出銀行定價能力欠佳。尤其是風險類利率產品,表現出高風險低收益的不利特征。盡管信貸類產品相對債券類產品具有明顯的投資價值,但也存在著銀行預期收益低于存款利率的情形(占實際評價數量的1%)。 (1)信貸資產類產品 雖然2007年以來的信貸緊縮政策刺激了信貸類理財產品的空前發展,但這并不必然意味著該類產品一定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當前國內商業銀行對該類產品的定價能力不佳問題,如果沒有很快得到解決,就很有可能會隨著投資者的失望而失去市場。 客觀評估基準利率走勢與信貸資產的信用風險動態,是貸款類理財產品合理定價或評估的關鍵。信貸類產品相對于基準利率的超額收益部分,主要包括利率風險溢價與信用風險溢價。以1年期的人民幣信貸類產品為例,大多數產品基本上順應了存款利率的上升趨勢,具有正的超額收益。但也存在一部分產品對利率風險與信用風險的風險補償不足,其評估期望收益率明顯低于同期存款利率,出現了負的超額收益。更值得注意的是,在2007年,由于史無前例的頻繁加息,存款利率步步升高,以致于銀行公布的部分產品預計收益率在營銷期間就開始低于同期的存款利率。這反映了部分商業銀行在產品設計時,對利率變化不夠敏感,一味固守存款利率的底線。 雖然信貸類產品的超額風險、收益水平在所有信用類產品中表現相對較佳,在不同發售銀行之間,卻表現迥異。這在客觀上反映了商業銀行在判斷信貸市場利率走勢、信用風險動態和產品設計方面的能力差異。對于給予評價的具有一定風險性的產品, 2007年不同商業銀行的信貸類產品的投資價值表現出高度的差異性。如果不考慮小樣本對于分析判斷的不利影響,在13家發行該類產品的銀行中,有7家銀行將產品相對于存款利率的平均超額收益率保持在80BP(0.8%)之上。由于很多產品采用了保本條款或外部擔保,這樣的利差有可能覆蓋產品的信用風險。如果沒有這種增信措施,這樣的利差則可能是不足的。 然而,如果進一步考慮發售銀行的信用風險及其需要補償的信用利差,當前信貸類產品的實際利差可能是偏低的。為估計商業銀行總體的信用利差,不妨以Shibor相對于央票即期收益率的利差作為例。在2007年,1年期的信用利差由16個BP一路上升為46個BP,6個月的信用利差則由20個BP震蕩上升為70個BP,而且都繼續保持著上升趨勢。因此,綜合考慮理財產品中信貸資產與商業銀行的信用利差,2007年有風險的信貸類產品實際上需要更高的利差補償。 除了個別銀行,大多數銀行的無風險信貸類產品(給予評價)在2007年基本上都具有較為理想的利差。即使再額外地考慮銀行的信用利差,也是如此。值得注意的是,信用水平相對較高的國家控股銀行,其產品投資價值不如其他中小銀行。 (2)利率類產品 受2007年債券市場總體收益水平以及商業銀行對債券市場時機的選擇能力的影響,利率類理財產品總體表現不佳。根據債券市場指數的走勢特點,利率類產品的表現又因時而異,并且,隨著委托期限的變化表現出明顯的期限結構特點。2007年下半年發行的產品與長期產品在表現上分別要略優于上半年發行的產品與短期產品。 以兩種關鍵期限為例,可以說明2007年利率類產品的動態投資價值。第一種是1個月期的產品,該類產品類似于貨幣型基金。從全年表現來看,該種產品的評估期望收益率在同期存款利率上方逐漸向其收斂,而發售銀行給出的預期收益率基本上介于二者之間。但是,從迄今實際收益率來看,該指標是指從產品起息日至2007年年底與產品到期日之間的最小值處,產品投資券種的市場基準指數的實際收益率,則表現出大幅震蕩的走勢。迄今實際收益率為0時,則主要是由于發售銀行引入保本條款所致。 第二種是1年期的債券類產品。該類產品在2007年表現出的動態投資價值完全不同于貨幣型基金,開始表現出長期市場趨勢或投資機會。雖然發售銀行的產品定價與1個月期產品沒有變化,銀行預期收益率仍然在存款利率附近,但是,評估期望收益率則表現出“V型”反轉形態。在2007年7月下旬之前,該類產品的評估期望收益率不斷下降,之后便反轉上升。相應地,迄今實際收益率則逐漸由負值變為正值。 評估期望收益率基本上處于迄今實際收益率的上方,可以大致說明,盡管2007年債券市場走勢悲觀,但在多數時間內銀行的理財產品還是戰勝了債券市場。“戰勝”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可能是銀行對債券與市場時機選擇,也可能是銀行在產品中引入了保本條款,也可能是產品尚未到期,無法證實。 2007年的利率產品總體表現欠佳,其內部的銀行差異同樣表現突出。在人民幣風險性的債券類產品中,總共有13家銀行發行該類產品,平均超額收益率為負者過半。除了光大銀行與浙商銀行的超額收益率在75個BP之上,略顯投資價值之外,其它11家銀行的超額收益率均不夠理想。 除非發售銀行為了維護產品聲譽,在產品條款之外主動支付銀行預期收益率,或者做出了產品條款中沒有聲明的、恰當的債券選擇與市場實際選擇,否則,悲觀的實際收益將是難以避免的。 信用和利率產品分類評價結果* 樣本低于利率1樣本**低于利率2樣本**超額收益率1(%)**超額收益率2(%)**99%VaR 數量(%) 給予評價有風險:42459173-0.07-0.290.56 信貸184230.360.282.72 利率22153152-0.45-0.77-1.39 違約事件194190.28-0.262.41 無風險:920.820.76 信貸59120.940.96 利率5470.440.20 違約事件270.630.41 其它11.231.54 不予評價不予評價:8410.940.75 信貸46260.900.72 利率211.210.95 其它170.570.40 總體60066192 注:(*)表中后3列的分類統計數據均是對樣本數據的簡單平均;低于利率1樣本、低于利率2樣本分別是指在起息日,銀行預期收益率低于存款利率、央票即期收益率的樣本數量。 (**)利率1、利率2分別指存款利率、央票即期收益率;超額收益率1、超額收益率2分別指產品評估期望收益率相對于利率1、利率2 的超額收益率。 3.人民幣股票產品和美元股票產品評價 2007年股票產品在人民幣產品中的份額僅次于信用產品,在外幣結構產品中則占據了半壁江山。因此,對這類產品評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股票類產品評價的一個基本特點是打新股產品的收益非常好,滌除這些產品之后,則中資銀行的表現差于外資銀行。不過,花旗、渣打、東亞、華僑等外資銀行的產品也出現了低收益、零收益現象。尤其是東亞銀行,近三年年來幾乎每年都會出現一些投資價值極低的產品。 在股票類產品中,信息不透明是一個較為嚴重的問題。中、外資銀行相比較而言,外資銀行信息不透明的程度較高。在人民幣和外幣股票產品中,外資銀行的不明產品占其全部產品的比重分別高達78.6%和32.9%,遠高于中資銀行的33.3%和11.1%。其中,匯豐銀行、花旗銀行、恒生銀行、東亞銀行的信息不透明程度最嚴重。 (1)打新股產品 2007年中資銀行理財產品的高投資價值幾乎完全歸功于打新股產品。得益于大牛市的環境,2007年新股發行數量和募集資金達到了歷史最高峰,全年共發行121只,募集資金4473億元人民幣。同時,盡管二級市場在年中數度大幅度調整,但發行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和二級市場依然過高的價格卻保證了新股的收益。以新股首發市盈率與二級市場平均市盈率相比,2007年前者為29倍,后者為72倍,相差一倍多。顯然,一、二級市場的巨大價差是打新股產品高收益的基礎。 在打新股產品中,結構五花八門,主要類型有:第一,收費打新型,即收取一定的手續費和業績報酬的產品;第二,免費打新型,即不收取任何費率的產品;第三,打新參考型,這類產品是把打新的收益與一定的數值進行比較,據打新收益和此數值的大小來確定投資者的收益;第四,打新結構混合型,即將打新和結構產品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大多數情況下兩部分各占一半的比例。由于產品的類型不同,所以,雖然都是打新股的產品,但收益和風險指標卻不盡相同。 在評價打新股產品時,我們主要考慮如下三個參數:第一,首日漲幅,即首日收盤價相對于發行價的增長比例;第二,中簽率,即上市股票現金申購的中簽率;第三,申購次數,即觀察期內發行方申購新股的次數。計算公式為:首日漲幅×中簽率×申購次數。 鑒于有的打新產品標明屬于非保本產品而且收益上不封頂,有的產品在給出一定的收益參考區間后再說明此產品屬于非保本類產品,所以,除非特別說明,我們在評價的時候基本上都假定產品非保本而且收益上不封頂。還有一點需要的說明的是,有的產品在其收益說明中標明該產品在打新的閑暇之余還投資于其他產品,如一些固定收益類的債券等,由于這部分信息不明,我們在評價的時候假定其投資對象僅為打新股。 從136只產品平均的結果看,打新股產品具有驚人的高收益特征。不僅期望收益率和超額收益率都超過了10%,即使是風險值也達到了9.05%。也就是說,平均來看,打新股的收益在99%概率水平下最低也有9%左右。從銀行類型看,按發行數量排的前三名依次是工商銀行、招商銀行和中信銀行,三家銀行的產品占到全部評價產品的一半強,打新股產品呈現出較高的市場集中度。 (2)人民幣和美元境外股票產品 相對去年同類產品和今年其他產品而言,2007年聯接境外股票的產品表現較差。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基礎資產市場(境外股票市場)受次貸影響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另一方面則在于銀行產品的結構設計存在問題。尤其是外資銀行,其許多產品結構設計極其復雜,但投資價值卻不敢令人恭維。 在結構設計方面,2007年聯接境外股票的本、外幣產品出現了許多復雜的變化。按照產品支付函數的主要特征,我們可以將各種復雜結構做一個歸類。較為基本的結構主要有:“最差表現型”——產品的收益與基礎資產中表現最差的一個資產的波動幅度相掛鉤;“按日計息型”——收益取決于在某個觀察日相關基礎資產的表現是否落在某個區間內,如果是,就支付投資者一定的收益,否則該日的收益為零;“絕對最差表現”型——投資者的到期收益與組合中表現最差的股票收益的絕對值掛鉤。利用這些基本的結構可以繼續構造更加復雜的結構,如“平均絕對最差表現型”、“按日計息、最差表現混合型”等。 結構復雜多樣未必等同于較高的投資價值。就人民幣境外股票而言,2007年出現負超額收益的產品6只,其中,花旗銀行的產品——2007年“掛鉤5個股票組合的正數優異表現”人民幣1年期結構性投資賬戶,因其超額收益率低至-3.01%而居投資價值最差產品的榜首,該產品評價所以如此負面,并非主要因境外股市下跌,而是因為存在嚴重的結構設計問題。其他銀行的產品雖然平均來看有正的超額收益率,但其中不乏結構設計不當、投資價值極低的產品,例如,東亞銀行的“東亞‘聚圓寶’投資產品-系列2”,其超額收益只有-1.14%。如果按照中資銀行和外資銀行進行分類,我們發現,超額收益為負值的產品在中資銀行該類產品的占比為17.24%,而在外資銀行則只有8.33%。 在美元境外股票產品的評價中,也出現了4只超額收益率為負值的產品。按照中資銀行、外資銀行分類,與人民幣同類產品一樣,外資銀行產品的所有指標都超過了中資銀行。而且,負超額收益的產品在外資銀行產品中僅占4%,在中資銀行則占到9%。就中、外資銀行超額收益為負值的產品而言,例如,深圳發展銀行的產品——“聚匯寶”超越計劃1號股票籃子掛鉤型,其期望收益率、超額收益率分別為0.03%和-2.97%,實際收益率是0。 所以,以同樣聯接境外股票的產品相比,中資銀行的表現要差于外資銀行,而負超額收益的產品也較多。考慮到中資銀行的產品基本來自外資銀行,這種現象或許深刻地表明,先進的技術是買不來的,中資銀行必須提高自身的產品設計能力。 人民幣境外股票產品的銀行排名 發行人 評價期望超額99%VaR 數量收益率收益率 華夏銀行312.17 8.57 12.17 東亞銀行59.68 8.98 7.37 招商銀行10 8.37 6.17 2.28 中國銀行17.76 3.58 0 光大銀行66.05 2.70.08 交通銀行25.61.95 4 恒生銀行55.57 1.67 2.34 浦東發展銀行24.24 0.63 渣打銀行14.08 0.71 0 建設銀行30.88 -1.75 -3.09 花旗銀行10.86 -3.01 0 深圳平安銀行20-2.93 0 中資銀行合計29 6.43 3.49 2.22 外資銀行合計12 6.76 4.25 4.05 總計 41 6.53 3.71 2.76 美元境外股票產品的銀行排名 發行人 評價期望超額99%VaR 數量收益率收益率 廈門國際銀行136.38 32.88 17.74 匯豐銀行12 24.73 21.96 7.14 民生銀行118.91 15.91 10.5 荷蘭銀行316.11 12.91 11.14 中信銀行316.1 12.85 7.88 德意志銀行115.71 12.58 3.95 華夏銀行315.67 12.38 15.67 招商銀行813.04 9.97 4.23 光大銀行412.78 9.69 4.69 東亞銀行311.9 9.82 5.64 交通銀行211.08 3.21 5.01 恒生銀行19.86.68 0 建設銀行17.47 4.47 0 浦發銀行47.09 4.09 0.23 深圳平安銀行24.98 1.98 0.09 渣打銀行24.26 0.89 0.6 農業銀行13.37 0.12 0 華僑銀行11.54 -1.46 0.02 中國銀行21.36 -1.9 0.01 深圳發展銀行10.03 -2.97 0 中資銀行30 12.67 8.92 5.42 外資銀行23 18.10 15.27 6.14 總計 56 13.90 11.05 5.42 4.其他產品 除了信用、利率和股票這幾類占比較大的產品之外,我們還對本、外幣混合產品、商品產品、匯率產品等進行了評價。有關評價情況參加附表。從結果看,這些產品表現出與以上產品類似的特點:第一,與打新股相關的人民幣混合產品收益高,因此,中資銀行混合類產品的投資價值大大超過了外資銀行,但是,滌除這些產品后,或者考察外幣混合類產品,則情形反轉;第二,雖然中資銀行有較多產品的超額收益率為負值,諸如花旗銀行、東亞銀行、華僑銀行這樣的外資銀行也是如此。例如,招商銀行的產品——“金葵花”-金屬系列之“鋅鋅”向榮美元理財計劃,超額收益率為-1.48%,實際收益率為0;花旗銀行的“漲跌雙贏型”美元1.5年期產品,其超額收益率僅為-2.065%;華僑銀行發行的美元匯率產品則出現較多問題,如“雙利寶”3個月美元保本理財產品、“聚寶利”6個月匯率區間外保本結構型存款產品等,超額收益率均為負值,實際得到的收益率都只有0.5%,遠低于相同期限的美元存款利率。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