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行結構性理財零收益潮涌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4日 11:08 中國經營報
作者:巫燕玲 時近3月,2006年底2007年初發售的銀行理財產品陸續臨近到期日,令不少投資者失望的是,他們的收益遠低于此前預期。繼去年底浦發銀行(600000。SH)“匯理財2006年第九期F2計劃”人民幣理財產品出現零收益后,近期又有多家銀行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出現或有可能出現零收益狀況,銀行理財開始涌現零收益潮。 一向被認為風險較低的保本銀行結構性理財產品,為何頻現零收益?銀行理財市場將如何調整?投資者應何去何從? 零收益之困 去年底開始,各家銀行陸續公布去年推出的各款理財產品收益。在去年資本市場整體向好的形勢下,多家銀行的掛鉤型理財產品收益率卻為零。 2007年12月24日,浦發銀行公告 “匯理財”2006年第九期F2計劃到期收益率為零,該產品掛鉤建設銀行(0939。HK)、中國人壽(2628。HK)、招商銀行(3968。HK)、中銀香港(2388。HK)4只港股;深圳發展銀行(深發展A 000001。SZ)“聚財寶”飛越計劃2007年1號(股票籃子掛鉤型)人民幣理財產品2008年2月1日到期,日前也公告收益率為零。該產品同樣掛鉤港股市場的建設銀行、工商銀行(1398。HK)、中國銀行(3988。HK)3只股票。 同樣是去年底到期的東亞銀行美元6個月期匯率掛鉤型產品,其投資收益與英鎊兌美元匯率掛鉤,該產品看好美元兌英鎊升值,不料市場行情正好相反,到期收益率同樣為零;今年1月到期的中國銀行匯聚寶0703B理財產品,產品收益掛鉤美國西得克薩斯原油價格;但由于原油收盤價超過產品設定上限,產品最終收益也為零。 “掛鉤型理財產品的零收益,直接的原因是其掛鉤產品的條件沒能得到滿足,所以產生了零收益。”中國銀行理財師廖偉華說。 產品設計之惑 令投資者無法釋懷的是,資本市場向好,一些掛鉤資本市場的銀行理財產品卻達不到預期收益,甚至出現零收益,問題到底何在? 記者發現,幾例零收益的掛鉤港股市場結構性產品,產品設計都頗為類似。 例如浦發銀行上述產品的收益率計算公式為:收益率=最大值[16%-(最好的股票表現值-最差的股票表現值),0%];前述聚財寶飛越計劃2007年1號的計算公式為,理財收益=Max[0%,15%-(最好股票表現-最遜色股票表現)]。 “產品設計時是考慮到掛鉤股票同為金融股,股價波動具有一定聯動性,最好股票與最差股票表現應該不會相差太大,因此實現部分收益的可能性較大。”對上述產品收益公式,銀行業內人士解釋。 西南財大信托與理財研究所研究員李要深分析,從收益計算公式來看,投資者獲得的收益率不與單只股票走勢相關,而與掛鉤股票的整體表現相關。“因此要實現最高收益,只有當掛鉤股票漲跌幅完全相等時才能實現。這個概率顯然很小。” 按照產品設計,產品到期收益取決于掛鉤股票從起始日到到期日間的漲幅,漲幅最高者的漲幅-漲幅最低者的漲幅,如果為正,則有收益;如果為負,則收益為零。 而最終結果是,F2產品漲幅最高的是招商銀行,為96.25%;漲幅最低的是中銀香港,為-2.62%。由此計算:16%-(96.25%+2.62%),最終收益為零。而在“聚財寶”飛越計劃中,漲幅最高的建設銀行為 19.22%,中行漲幅最低為-17.09%;根據公式,最終收益也為零。 對于這種結果,商業銀行的普遍解釋是市場因素為主要因素。由于從去年底到今年,港資金融股調整頗大;而在次級債危機影響下,中行股價與其他銀行股價的差距較大,導致與中行掛鉤的產品最后收益為零。 東亞銀行結構產品部高級經理林嘉惠表示,由于2007年港股過山車般行情出乎預料,2006年發售的銀行理財產品,在趨勢判斷上出現偏差。而在這種市況下,掛鉤金融股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遍較低。 而李要深則表示,這種產品設計,以到期日股價和起始日股價來確定收益,不是很合理,風險較高,實現最高收益的機會更是渺茫。 相關策劃: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