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中國個體戶正在悄然消逝 將凸顯社會階層劃分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1日 10:00 中國青年報
作者:張偉 個體經濟的哀歌 被冷落了多年的“個體戶”,近幾個月里突然成為焦點,登上許多報紙和網站的醒目位置。標題是:7年間,個體戶減少650多萬。 據國家工商總局的統計,1999年,我國實有個體工商戶3160萬戶,而截至2006年6月,這個數字變成了 2505.7萬。 個體戶日漸“消逝”?生活中的人們可顧不上辨析這個問題,就像安徽籍的小唐夫婦,他們依舊日復一日在北京繼續著那算不得“個體戶”的個體戶生活。即便是在深冬,他們也總會在每天晚上8點左右,騎車來到北京大學西門外的一條胡同里。 這名海軍轉業兵,麻利地支起他的燒烤鋪子。一個四腿木架,一個鐵皮炭爐,三五個塑料馬扎,構成他所有的經營工具。然后,他燃起炭火,一邊招攬生意,一邊習慣性地左右張望。 小唐符合個體經營的幾乎所有條件,然而他并沒有進入中國個體戶的統計數據。因為他的經營,被認定為“非法”。 這樣一架炭爐,在個體經濟發軔的上世紀80年代初,一度十分普遍。20多年前,這東西象征著社會的希望。 有人開始懷念中國個體戶的“好日子”。一家主流網站,發布了一組名為“看看八十年代中國的個體戶們”的照片。照片上,有街邊衣服小攤,掛著“文明經商”、“禮貌服務”的白底紅字招牌;有留著剛興起的“青年頭”的小伙子,當街支起的“縫紉機”,為排隊等候的顧客縫補衣服;還有沾滿污垢的灰白色鐵爐,上面架一個熱氣騰騰的鋁盆,里面盛著茶葉蛋。 這段日子,被專家視為中國個體經濟起步的關鍵。勤勞致富重新成為光榮的行為,當時新的憲法修正案規定,“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的合法權利和利益”。某省副省長更是公開表示:“哪個地方個體經濟發展了,哪個地方就富裕。” “這是中國一代先富者事業的雛形。”有人對照片作出評論。然而,時過境遷,當年的財富雛形,如今成為清理的對象。 北京老秀水市場的個體戶老張,是消逝了的650多萬個體戶之一。如今,偶爾路過老秀水街,他會短暫陷入對自己過去拼搏和輝煌的回憶中。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