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不支持Flash
|
|
|
上海第一村 12年間已培育出500多位千萬富翁(3)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1日 01:14 中國經濟周刊
三分地上搞創新 ★文/鄧偉志 上海市閔行區有個九星村,人均三分地。三分地使他們長期背著“負債村”的包袱,三分地又使他們一躍而成為上海的首富村。其中的奧妙就在于對這三分地怎么用。 土地是農民的勞動對象,是生產資料,也是生活資料。土地是農民用汗水澆灌出來的,是農民的安身立命之地。無論是按照憲法還是按照半個世紀以來的一個又一個具體規定,農村土地包括非農用地,其所有權、支配權、經營權、使用權和處置權,都歸之于農民集體。因此,農民就應當在這幾個權上下功夫。九星村比較來比較去,決定把村民的三分地集合起來,因地制宜,建了個綜合市場。市場不斷擴大,日益興旺,村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外地人夸他們走的是“市場強村”之路,學者們懷著喜悅的心情贊揚九星人發明了既不同于“級差地租Ⅰ”,也不同于“級差地租Ⅱ”的“級差地租Ⅲ”。變農田為商場的“級差地租Ⅲ”是九星村民的生財之道,一畝地收益幾十萬元。(見注) 地是集體的,權是集體的,有關集體土地的大事要經集體討論,由集體決定,這也是九星村的成功之道。辦市場是他們最終的決定。在決定之前他們討論過“農”、“工”、“賣”等多種方案。賣,拿一大把錢,一時痛快,先是“高高興興去當農民工”,到后來卻落個“灰溜溜地當下崗工”,不是長久之計。他們沒走前三條路,最后才選擇今天這個最佳方案。最佳方案是選擇的結果,是集體的智慧。現在有些人,包括一些領導,辦事不喜歡聽不同意見,這不僅是不民主,而且還有點愚蠢。他們權迷心竅,忘記了“沒有多種方案,就沒有最佳方案”這個小學生都懂得的常識。 九星村成功的關鍵還有一條,那就是干部以身作則。九星村之所以能建成上海市規模最大的綜合市場,與其說是從土地上建起來的,還不如說是從住宅變出來的。道理很明顯,如果說家家都住一套占地面積很大的別墅,還有土地建市場嗎?市場還能大得起來嗎?市場大了,住房小了,這在九星村“三分地上忙創新”的開始是很難辦得到的。住房小了,小伙子找對象就困難了。要承受住房小的壓力,就要靠干部帶頭。被評為“十大杰出村官”之一的九星村的黨支部書記吳恩富,他的住房直到現在都是村里最一般的。沒有這一條,誰肯讓出宅基地?不過,九星村如今已經進入良性循環,他們從“住宅小、市場大”,進入了“市場大,收入高”,又從“收入高”,進入了“住房大”了。 在工業化之初,無不是以農養工。在工業化之后,轉而是以工養農,這是浩浩蕩蕩的世界潮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工業反哺農業”。工業反哺農業是工業報答農業的養育之恩。列寧堅持反對強制轉讓農民土地。他認為,強制轉讓農民土地是君主主義思想。法國實行以工養農,農貸增加七倍,給政增加了幾乎難以承受的負擔。可是,法國政府卻說,這是“愉快的負擔”,這句話是耐人尋味的。 對于今天的新農村建設而言,農民不僅要由貧困走向溫飽,更重要的是要引導農民從溫飽走向富裕。 注:級差地租Ⅰ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不同而產生的級差地租,其內因是優劣不等的土地耗費了不相等的社會必要勞動量;級差地租Ⅱ是指由于在同一塊土地上連續投資而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所產生的級差地租;級差地租Ⅲ是指面積相等而用途不同的土地之間因勞動量的容納能力不一樣而產生的地租率的差別。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