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銀行理財存在缺陷 想說愛你不容易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9日 15:40 《私人理財》雜志
文/本刊記者 羅瑜 銀行理財存在缺陷 有不少客戶反應,有的金融機構從業人員明知產品的缺點與風險,但為了能將產品賣出去而根本不向客戶說明。在買了產品后才從其他渠道獲取相關信息,被嚴重剝奪了客戶知情權。銀行作為金融機構的主體,似乎難以擺脫這個嫌疑,在客戶是“上帝”的商業規則下,銀行無形中剝奪了“上帝”知情權。 這主要是因為銀行受制于國內金融機構不能跨業經營,理財服務往往過于偏向某方面。銀行推出的理財方案大多站在本機構利益的角度向客戶推銷理財產品。理財若非第三方指導,很可能陷入金融機構為其產品服務的誤區中。 由于國內銀行的特有性質,投資者把銀行作為一個最可信的機構。他們愿意依賴銀行,因為銀行是值得他們依賴的。有人毫不客氣的將銀行和客戶的關系比喻為,就像一個認識了幾十年的朋友,雖然知道他老是欺負你,騙你,但是你還是愿意相信他。利率再低,國人也心甘情愿把銀行當成“保險箱”。但銀行利用投資者的信任誤導投資者,卻是怎樣也不能讓人原諒的。 另一方面,眾多銀行在品牌定位上高度雷同,競爭手段也比較單一,產品的特點也近乎相同。 盡管銀行解釋,他們在打造金融品牌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跳出產品同質化的桎梏,從而開辟一種差異化的產品營銷方式。而當前的事實卻是,近年國內各銀行紛紛推出了自己的理財產品,并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都期望在現有的市場中獨樹一幟。但我們發現,各銀行在經過所謂的市場細分之后,都不約而同地將目標客戶鎖定在高端客戶身上。不僅在產品內容上沒有實質的區別,甚至連形式也只是簡單的復制。在這種高重復、高密度的相互對抗之下,一些銀行的競爭手段開始走型,不合規的現象時有發生。 此外,銀行在宣傳自己的理財產品都打著穩健無風險的口號。但就其穩健性來說,不少人認為,銀行的理財只是通過理財產品變相的儲蓄,而這種穩健的理財始終根本跑不贏通貨膨漲。這樣一來,銀行的理財產品其實只是比儲蓄利率略高而已,并沒有其他的特點。更有業內人士稱,銀行的理財產品不過是儲蓄的變種,并非實際意義上的理財產品。 而無風險一說更加令人置疑,任何一種金融產品或服務,都不可能不存在一點風險。例如銀行推出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的收益并不確定,70%左右的人拿不到預期的最高收益。像目前受人民幣升值、黃金價格大起大落等因素影響,部分客戶此前購買的與人民幣匯率、國際金價等指數掛鉤的理財產品都賠了錢。以某銀行前段銷售的黃金理財產品為例,銀行規定“一年內金價每天均處于起始價格上下各70美元的限定范圍內,投資者才可獲取8%的投資收益,否則只能獲得相對低的收益”,也就是說,只有在國際金價每天上漲或下跌均不能超出每克2美元左右,客戶才有可能獲得8%的回報。結構性理財產品中,銀行的角色是中介,但這個很會賺錢的中間商在賺取了可觀的手續費后,把風險全部留給了客戶。 市場情況每時每刻發生變化,銀行設定提前終止的權利。如果太長時間突破預期設定,銀行通過提前終止權停止產品,客戶最多拿到保底收益率。然而隨著外匯理財市場日益擴大,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反映某些銀行理財項目存在隱瞞投資風險,誘導投資者投資的行為。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