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理財 > 正文
 

房貸風險釋放期悄然到來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14日 09:02 京華時報

  

房貸風險釋放期悄然到來

研究顯示,銀行逐漸進入個人住房按揭的風險釋放期。本報記者 胡雪柏 攝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財經新聞圖片

  6月30日,在博鰲21世紀房地產論壇2006屆年會上,來自銀監(jiān)會政策法規(guī)部的人士表示,銀行正在逐漸進入個人住房按揭的風險釋放期。在市場低迷的情況下,個人住房按揭的風險可能會更高。在幾年樓市火爆之中,銀行房貸業(yè)務隱藏的風險已經開始體現(xiàn)。

  隱藏風險開始體現(xiàn)

  7月初,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銀監(jiān)會近期對房地產市場和房地產信貸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而研究的結果顯示,銀行逐漸進入個人住房按揭的風險釋放期。

  有銀行業(yè)人士向記者表示,在樓市市場化程度越高、炒作風氣越重的地區(qū),房貸業(yè)務風險近期體現(xiàn)得也越明顯。多家銀行在上海2006年一季度個人住房按揭不良貸款的數(shù)據(jù)比去年基本都有所提高。在2005年初,

上海樓市過于火爆,連非常偏遠的崇明島地區(qū)的新房價格都炒到了4000元/平方米左右。到目前為止,該地區(qū)的新房價格已經回落到了3000元到3200元/平方米左右,去年放出的房貸業(yè)務其風險可想而知。上海市區(qū)有很多區(qū)域,房價回落的幅度沒有這樣明顯,但房貸業(yè)務的風險也有所加重。

  該人士同時表示,房貸業(yè)務具有比較鮮明的周期性質,在一開始放出時,貸款質量是非常優(yōu)良的。但隨著時間的延長,風險才會逐步體現(xiàn)。距離上海樓市的階段性高點才過去一年,銀行個人住房按揭的質量就已經出現(xiàn)了下滑跡象,當年各銀行盲目搶市場的做法,終究要付出代價的。

  為防范

房地產信貸的風險,
銀監(jiān)會
主席劉明康此前已提出,適當增加房屋開發(fā)類貸款的風險權重,對個人抵押房地產貸款的風險權重維持50%不變。

  預期風險將進一步浮現(xiàn)

  針對近期主管部門對個人住房按揭的風險提示,有銀行業(yè)的人士表示,在未來兩年,相關的房貸風險將進一步顯現(xiàn),各家銀行都應提高警覺。

  有人士表示,在近兩年的火爆樓市中,誰也不知道有多少銀行資金被違規(guī)用到了樓市之中,像近期上海、北京相繼曝光了一些騙貸案件。

  “假按揭”通常采用的方式是開發(fā)商虛擬若干購房人,與其簽訂不真實、虛假的購房合同,再以這些虛擬的購房人申請按揭貸款,從而套取銀行資金。有的開發(fā)商在通過虛擬購房人取得銀行貸款后,將房屋賣給真實的購房人取得資金后才償還銀行貸款,但有的開發(fā)商因無法將房屋賣出則干脆攜款潛逃。

  對一些作案人來講,一開始從銀行騙出貸款容易,但想在樓市上成功完成炒作,借銀行的錢生錢,恐怕就沒那樣容易了,一旦二手房交易出現(xiàn)時間斷點,資金鏈非常容易斷掉。所以隨著時間的延續(xù),類似的騙貸案件將會越來越容易被發(fā)現(xiàn)。

  拍賣償債成本高昂

  建行的有關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一開始銀行認為房貸風險小的主要原因是房貸提供了不動產抵押。只要房價穩(wěn)定,銀行的風險就不會太大。但從實際操作中看,走拍賣房產償債的路線,對銀行來說成本也比較高。如果樓市價格不能保持持續(xù)上升, 拍賣償債也難以維護銀行利益。

  該人士認為,如果房價平穩(wěn)或者小幅下調,銀行的風險也還可以控制,因為按揭貸款數(shù)額都低于房價的八成;但如果房價下降幅度較大,加上新房的貶值風險,即使銀行收回抵押房產進行拍賣,也可能無法收回全額貸款本息。一般按揭客戶在簽訂按揭合同時,可以選擇“申請仲裁”或者“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兩種解決糾紛方式。不管采取哪種方式,在正式拍賣之前,都要到法院指定的評估機構對抵押房產進行評估,這要花費較長的時間。

  更為關鍵的是,高法一條關于房貸的司法解釋也使銀行陷入被動的境地。該司法解釋指出,“對被執(zhí)行人及其所撫養(yǎng)家屬生活所必需的居住房屋,人民法院可以查封,但不得拍賣、變賣或者抵債。” 這使得銀行收回抵押房產進行拍賣的進程增加了執(zhí)行難度。

  該人士表示,從種種角度來看,對各家銀行來說,房貸業(yè)務的瘋狂擴展期已經過去了。如何控制風險,保證已放出貸款的質量,轉而成為了不少銀行近期關心的焦點。


發(fā)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