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避免本能錯誤■理財漫話
□沈農夫
這是最古怪的難題之一:理財并不困難,很多人卻總是弄得一團糟。如果我們想積累財富,要做的就是養成健康的儲蓄習慣:手上握有一批互惠基金,外加有一點點時間。事實
上,邁向成功的步伐并不沉重,所涉及的問題也不錯綜復雜。為什么很多人還會栽跟頭?我想,主要原因還在于投資者的本能心態(Instinct)。人類的本能似乎不斷地將我們拉向錯誤的方向。
本能錯誤一:過于貪婪
我們從商店滿載而歸,購物之多超出了原先的計劃。我們不愿自己做飯,所以就去下館子。我們從商品目錄上看到一樣東西,一沖動就買了下來。
這樣隨心所欲還不算太糟。比起那些花錢大手大腳的人,吝嗇之徒可能有更多存款,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更開心。
盡管如此,我們想成功理財至少也要有一點點自我控制,尤其是在節制欲望、為將來而存錢時。
同時,些許自我控制還能減輕財務壓力。你是否曾被信用卡賬單嚇壞了?你是否曾擔心一旦收到巨額醫療賬單或丟掉飯碗該怎么辦?所以,牢牢控制消費支出,或許會讓你少受一些因為缺錢花帶來的憂慮。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你得找到能有助你生活有度的竅門:訂出一張購物清單,只買清單上列出的東西;限制每月下館子的次數;把信用卡放在家里,轉而使用借記卡;每周預先估計一下需用多少現金,然后從取款機一次提足。
本能錯誤二:過于輕率
我們的投資組合常常是多種證券的大雜燴,而不是精心構思的結果。
問題在哪里?是兩種沖動:其一,我們在買入新投資品種時總是過于急切,而在賣出現有投資品種時又太過猶豫不決。新投資帶來新希望,因此能讓人夢想大撈一把。
同時,拋售原有投資也就意味著放棄了原有的夢想。所以,賣出表現糟糕的投資品種,我們也就被迫承認自己犯錯。但是,假如我們的投資損失是發生在納稅賬戶上,賣出又常常是聰明之舉,因為我們能利用損失來少繳稅。
不利的沖動是,我們總是把資金弄得過于分散,而不是只建立一個投資組合。例如,我們可能有好幾筆款子,它們將分別用于退休儲蓄、購買新游船、支付明年夏天的假期以及其他目的。同樣,我們也可以決定哪些賬戶能動用,哪些則不能動用。我們也可能一面將部分錢用來生錢,試圖發家致富,一面把余下的錢視為安全保障,以確保我們不會再落魄潦倒。
這樣的心理游戲有助于我們控制支出,避免冒太大風險,從而攢下更多錢,或者成為更出色的投資者。但很不幸,這種心理游戲亦會導致投資組合回報率低下。結局是投資過于分散,既非股票和債券的合理組合,也不是各個類股的廣泛選擇。
本能錯誤三:過于自信
經過幾年的股市動蕩,投資者似乎不再像1999年末和2000年初那樣洋洋自得了。即使這樣,我卻堅信自以為是依舊是我們最主要的敵人。
絕不要忘記那條無可辯駁的真理:作為一個群體,投資者是不可能跑贏大市的,因為正是他們的聚合才形成了大市。算上投資成本,投資者總體而言是注定落后于大盤的。但是,我們卻過于自信,太愿意相信自己能脫穎而出,跑贏大市。這會造成三種不利結局:
首先,我們會傾向于守住單一化投資組合,在少數股票或單一類股投下重注;其次,我們不理會指數基金,而青睞經常變動投資組合的基金,盡管數據顯示多數管理型基金的回報小于指數基金;最后,在尋找下一個大贏家的過程中,我們的交易過于頻繁,產生不必要的高額成本。
本能錯誤四:過于著急
不必要的頻繁交易,有時不僅僅源于過于自信,有時也是我們心浮氣躁的反映。我們興致勃勃地追隨互惠基金,在股市的買和賣中尋找快感。我們發覺做點什么,比啥也不干更好玩。我們經常收看電視臺的財經節目,揣摩財經信息,與同事討論股市行情。我們喜歡這種加入股民隊伍的參與感,我們需要覺得自己參與了自己的投資。
這沒錯:投資遠比掙錢繁復。對很多人而言,這是一種嗜好。這未必不好。如果熱衷于投資,這更可能為實現各種投資目標而攢錢。
問題是,我們越關注自己的投資,就越容易受到誘惑去做點什么。很快,我們就看到了過多的買賣操作,冒各種不必要的風險,結果常常是災難性的。
我們自己是自己的敵人
下面是讓我們總結投資一團糟的十大原因:
1、我們缺乏自我控制;
2、我們對最新市場動態了解太多;
3、我們對于棘手的財務問題遲遲不作抉擇;
4、我們將先前的市場不確定性拋于腦后,轉而認為牛市和熊市都是可以預測的;
5、我們的全副精力并沒有集中到所有的投資組合上;
6、我們回避了上市公司、海外市場和其他不熟悉的投資品種;
7、我們堅信自己可以跑贏大市;
8、我們不愿意賣出表現不佳的投資品種;
9、我們為了娛樂而進行投資;
10、我們對風險的承受力總是隨著行情一起漲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