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期收益≠實際收益 專家揭露外匯理財銷售陷阱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08日 07:49 北京現代商報 | |||||||||
上周六,中國銀行為VIP貴賓客戶以及一些匯民舉辦了一場特別的講座,幫助外匯投資者們更好地了解外匯理財產品中所蘊藏的風險和實際收益,使大家能夠更多地了解如何更好地運作手中的外匯資產,正確規避風險,找到最好的風險和收益的結合點。講座上,中行的理財專家也向投資者揭露了一些銀行在出售外匯理財產品時容易給投資者造成誤解的地方。 預期收益≠實際收益
目前市場上有一些信托類外匯理財產品,有的承諾三年累計預期收益率高達25%。但在產品的條款中也同時會注明“三年之后,如果該公司不破產,將歸還本金并按實際情況支付收益。”中行專家指出,這樣的條款中實際上蘊藏著巨大的投資風險。 因為信托類產品是通過銀行柜臺來代銷,但銀行在其中并不承擔相應的擔保責任,所以這類產品中隱藏著公司信用風險,一旦公司破產,投資者投入外匯理財產品的錢可能就會血本無歸。有的銀行和公司在銷售這類產品以前為了達到成功集資的目的,可能會對投資者淡化這個產品中蘊藏的風險,而一味強調其高收益,把投資者引入陷阱中。 因此,您在購買外匯理財產品前一定要區分預期收益和實際收益之間的差異,充分了解其中的風險之后再決定是否購買。 累計收益≠固定收益 除了銀行代銷的外匯理財產品外,在銀行自己設計推出的外匯理財產品中也會存在一些小的陷阱。當然,相對信托類產品而言,銀行理財產品不會面臨血本無歸的厄運,但其中的一些小陷阱也會迷惑投資者,最終難以獲得預期的收益。 與“預期收益”的說法一樣具有迷惑性的詞匯還有“累計收益”。在上例中,“三年累計預期收益率25%”,也就意味著實際年收益率僅為8.33%。而京城一些銀行在售賣銀行自己所發行的外匯理財產品時,時常打出“累計收益率10.5%”的幌子,其實累計收益對投資者來說只是一個相對概念,只有明確了產品的期限,才能夠真正計算出產品給投資者帶來的回報是否夠高。 因此,中行資金部相關負責人提醒投資者,在購買銀行外匯理財產品的時候,一定要仔細閱讀其中條款,看清楚產品收益如何計算,并將其折合成年收益,然后才能在相同的標準下對同類產品進行比較。不要被“累計收益”的說法所蒙騙。 匯率風險不容回避 此外,在外匯理財產品條款中難以明確找到的風險就是匯率變動的風險。比如在今年7月21日央行公布執行新的匯率政策并將人民幣升值2%之后,對于原先購買外匯理財的投資者來說就會蒙受不同程度的損失,且產品的期限越長,可能遭受的損失也就越大。 當然也有一部分銀行以前出售的外匯理財產品已經參考了人民幣可能升值所給投資者帶來的影響,并相應提高了產品的收益率。投資者在匯率變動時如果盲目提前終止合同反而不劃算,因此投資者要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來判定是否終止已經購買的產品而轉投其他收益率更高的產品。 此外,在人民幣升值以前,一些銀行在出售產品的時候會注明“如果未來一年內人民幣匯率高于8.27,則投資者獲得年收益為4%;如果未來一年內人民幣匯率低于8.27,投資者可獲0.5%的年收益”。這種在條款中標明的收益率變動造成的風險很大,因為在目前的政策環境下,人民幣已經進入了升值周期中,貶值的概率非常小,投資者獲得4%的年收益也就機會甚微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