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購買渠道令人眼花繚亂 買保險你敲哪扇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8日 08:56 《理財周刊》 | |||||||||
文/本刊記者 陳婷 代理人、銀行、郵局、保險經紀、保險代理公司,還有網絡保險店鋪,這五花八門的保險購買渠道,你會選擇哪一樣呢?本刊將這些渠道作一個對比,看看它們各自的優劣是什么。
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老百姓的保險意識日益強烈。但很多市民仍對“死纏爛打”的保險代理人沒什么好感,甚至有些人將“賣保險的”和傳銷等同起來。事實上,購買保險的渠道并非只有通過代理人一種,現在,銀行、郵局、保險經紀人、保險代理公司甚至網上都可以買到保險,我們不妨將這些渠道作一個對比,看看它們各自的優劣是什么。 保險代理人仍是首選 保險代理人是目前老百姓購買保險最主要的渠道,有數據顯示,九成以上的消費者通過代理人購買保險。改革開放前,我國的保險公司都是柜臺銷售,坐等客戶上門。1992年,友邦保險在國內率先引進了保險代理人制度,通過一對一與客戶接觸的方式迅速改變了保險銷售的方式,也使越來越多的老百姓了解了保險。由于代理人制度十分契合中國社會“重人情、靠關系”的傳統,目前國內絕大多數保險公司都依賴自己的代理人隊伍銷售保險。有些代理人還在網上建立起了個人門店。 保險代理人通常會比較熟悉本公司險種的特點,從而能夠針對客戶不同的職業、年齡、家庭結構等因素,向客戶介紹合適的險種,一些有經驗的代理人還會幫助客戶評估風險結構,設計比較完善的保障方案。同時,選擇通過代理人購買的另一大好處是可以得到續期、理賠等售后服務,形成長久的合作關系!按砣硕际翘峁┮粚σ坏姆⻊,而且是終身負責,這是其他渠道無法比擬的!睒I內人士如此評價。 不過,由于保險代理人的收入通常與銷售業績掛鉤,再加上自身素質良莠不齊,有的代理人對險種條款一知半解就登門拜訪,有的則會夸大保險責任來欺騙投保人,甚至私吞客戶保費的案例也時有耳聞,這大大損害了保險業整體的美譽度,使很多人對保險代理人避而遠之。 而且,由于目前保險公司對代理人提供的保障很少,代理人對公司的歸屬感不強,流動性很大。不少消費者會發現買了保險后過了一段時間,自己的代理人就找不到了,所購買的保單也成了“孤兒”。 實際上,代理人銷售是建立在雙方信任的基礎上,老百姓無需“看不起”保險代理人,建議在通過這種方式購買保險時,找那些為自己親戚、朋友服務過的代理人,最好做到“知根知底”,在充分了解對方職業道德和專業素養的基礎上再作購買。 銀行購買方便但險種有限 某保險公司銀保部負責人告訴記者,通常在銀行銷售的保險是設計比較簡單,消費者容易理解的儲蓄、分紅型保險,而需要仔細研究條款的健康險、長期壽險等產品,在銀行柜臺上很少見到。她說:“在銀行買保險十分方便,可當場簽合同,而且在費率上通常會低一些。” 不過,受到銀行銷售的限制,銀保產品的種類沒有通過代理人買選擇面那么廣。而且在日后的服務上也肯定會受到限制,投保人出險需要理賠時,通常只能自己去找保險公司,無法得到代理人的幫助。 需要提醒消費者的是,在購買銀保產品時,萬萬不可將保險公司和代銷銀行劃等號。由于保險產品是通過銀行銷售的,很多對銀行信譽有著天然信賴心理的消費者不自覺地將銀行與保險公司掛上了鉤,再加上一些銷售人員不負責任的誤導,不少消費者誤認為保險的收益將有銀行作保證,便沒有仔細閱讀保險條款。這樣做帶來的危害就是,當消費者急需用錢時,只能按保單的現金價值退保,非但享受不到分紅收益,甚至有損失本金的危險。事實上,保險公司與銀行間只是合作關系,銀行只提供銷售渠道賺取手續費,并不承擔任何的擔保責任。 更實際的說法就是,銀行、郵政儲蓄等只是具備保險兼業代理資格的機構。 建議投保人盡量去銀行的個人理財中心購買銀保產品。一般來說理財中心的客戶經理大多經過一定的保險業務培訓,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可以根據消費者的具體情況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并對消費者的問題作出準確的回答。而投保人也需仔細閱讀保險合同條款,明確產品的特點、投保人的權利和義務、交費方式等。這樣才能做到心中有數,以免上當受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