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理財 > 生活理財 > 正文
 

401(K)計劃實戰攻略(2)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13日 18:22 周末畫報財富版

  在投資菜單選擇和雇員理財教育上,柯達公司的做法頗值得借鑒。他們為雇員設置的401(K)計劃,總共列出了36家基金供選擇,并將所有基金劃分三個層次。要求簡單化的雇員,可以看公司編撰的一本名為《簡易操作》的小冊子,為不同年齡層的雇員推薦在股票和債券方面有適當組合的基金。想要獲得更多收益的雇員,可以看《選擇》小冊子。想了解更多細節的雇員,可以看《選擇多多》小冊子。雇員還可以到投資基金去同基金經理面談。

  投資

股票市場風險大

  在實際操作中, 2003年美國整體上的401(K)資金有45%投入股票基金,9%投入平衡性基金,16%投入公司股票,10%投入債券型基金,5%投入貨幣基金,13%投入擔保投資合同或其他穩定的價值基金。其中股票所占比例相當大,年輕人持有的股票資產,較年長者更多。2000年開始的熊市,使許多接近退休的401(K)投資者遭受沉重打擊。50歲以上、工作30多年的401(K)賬戶持有人,其2003年末賬戶平均余額,比1999年縮水了9.3%。盡管大多數401(K)賬戶持有人在1999至2004年期間投資表現很好,但年紀較大賬戶持有人的這種困境,說明熊市給接近退休人士帶來的風險值得重視。

  美國基金巨頭先鋒集團于2002年對401(K)計劃的研究顯示,市場低迷對賬戶的影響十分巨大。在1999~2002年3年熊市中,70%的401(K)賬戶出現虧損,半數以上的虧損超過了20%。

  好的一面是,同期標普500指數年均跌幅達14.6%,但401(K)賬戶投資在3年熊市期間,中值年均下跌6.3%。但同時也有人指出,即使401(K)計劃的股票投資表現跑贏大市但也無助于解決他們退休后的生活問題。先鋒2004年6月的資料顯示,過去5年401(K)賬戶的年均回報為2.7%,僅能夠跟上同期通脹的腳步。

  正確體系錯誤時機?

  401(K)體系施行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有賴于整個社會養老制度的成熟度和監管力度。美國的養老金管理相對成熟,尚且會有類似安然的事件發生。那么也難怪有部分人質疑——現在真的是建立“類401(K)”養老體系的恰當時機?

  國內的養老金管理,尚處于混沌狀態。即使是面對結構相對簡單的單一社會養老制度,大部分個人還是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大多數的雇員,只知道每月由自己和雇主在繳款,卻對誰在管理,如何管理一無所知。更從來沒有收到自己的賬戶清單,遑論電話和在線查詢明細的貼身服務了。

  在實施“類401(K)”養老金體系時有三點最關鍵。第一,雇員對自己的錢沒有自主權,更處于一個“盲”的狀態。第二,大多數人的投資

理財知識非常有限。第三,投資理財專業人士的專業水平和職業操守很難令人放心。

  我國當前投資產品缺乏和市場風險高的問題也對建立“類401(K)”體系有負面影響。作為養老第二支柱的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即企業年金),大部分都是存入銀行或者購買國債。而這兩者的收益是明顯低于通貨膨脹率的。若干年后,退休的雇員要質問一句,誰耗損了我的奶酪?還找不到該負責的人或部門,所有的罪過都推給了通脹。

  并且在企業年金管理方法上各地有各地的土政策,這對規范企業年金管理是不利的。在某些省市,例如廣東、浙江、云南、福建、天津財政部門硬性要求將企業年金納入財政專戶管理。而在重慶、遼寧、安徽等地區在企業年金管理方面沒有建立個人賬戶。缺乏統一的法律法規支撐,無法運作。如果不能解決企業年金領域的統一管理和監督問題,在此時推出類似401(K)的“利好”政策實際上反而增加了這個市場的“虛火”。

  建立企業年金制度,在養老保障問題上實行三條腿走路是必然趨勢。應從單一社會保障轉化為社會保險+企業年金+個人理財積累三足鼎立的結構才能達到平穩。

  筆者認為在建立新體系前必須解決兩個關鍵問題。第一是理財者知情權和監督的問題。第二,要盡快提高體系參與者的理財素質。歸根到底,每個理財者都必須掌握一些基本知識和一定的分辨能力。但應該由誰去承擔教化責任?這絕對不是一個部門或機構的事。政府、金融機構、企業和傳媒都應該在提高中國人理財素質方面起到自己應有的作用。這也是筆者撰寫401(K)主題文章的用意所在。

  新浪財經聲明:未經《周末畫報》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以上作品。

[上一頁] [1] [2]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