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資料統計,2004年,中國外資和港澳臺資企業涉嫌逃漏稅300億元,同年納稅零增長。我國是世界上利用外資第一大國,各級地方政府也視外資為促進經濟發展的法寶,然而數以萬計的外商投資企業逃稅數百億,這不正常現象的背后說明了什么?
合理避稅還是有意逃稅
國家稅務總局計劃統計司和中國稅務雜志社9月10日聯合發布的2004年度中國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納稅百強排行榜顯示,2004年度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納稅百強的納稅額為627.77億元,與2003年的納稅627.65億元持平,與上年度超過40%的增
長率相比,增長為零。與此同時,有媒體報道說,2004年外資企業涉嫌逃稅300億之巨。
據資料顯示,有55%的外商投資企業報虧損。一方面外企大面積虧損,另一方面大量外資不斷涌入,面對這一現象,稅務專家一針見血地指出,不少外資企業虧損是假,避稅是真。國家稅務總局反避稅官員蘇曉魯透露,外資企業一年流失稅收300億元人民幣,近2004年外資全年稅收的一半。“事實上,外資企業避稅問題已經是一個公開的秘密。避稅對外資企業來說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有2/3以上的外資企業在避稅。”中央財經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楊志清對記者直言。
避稅其實也分合理避稅和不合理避稅。與不合理避稅相比,更令人憂心的還是種類繁多的“合理避稅”。對于那些偷稅、漏稅和不合理避稅,“檢查”是最好的手段,但對于“超國民待遇”下的合理避稅,卻無可奈何。
近年來,在“筑巢引鳳”的口號下,許多地方政府為吸引外資,在地價、廠房租售價格、稅收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地方性優惠政策,很多地方甚至突破了國家土地、稅收法規及中央政府相關政策。比如國家規定外資企業可享受基本稅率15%及“兩免三減半”、“五免五減半”的優惠政策,但一些開發區自定“兩免六減半”、“七免七減半”等不一而足。中央和地方的減免稅優惠大大減少了財政收入。
對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實質上是對國內企業的歧視。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國內企業紛紛以假外資創建所謂的“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外商獨資企業”。他們先在國外尋找可代表自己利益的投資主體,然后將自己的資金匯往國外或截留應當匯回國內的外匯,最后再以外商名義向國內投資,并以此來獲得外商的超國民待遇,這又是國家稅收中的隱性損失。有資料顯示,我國每年實際利用外資中,有三分之一是國內資本“出口”回流形成的“假外資”,若按2004年引資600億美元的規模估算,其中約有200億美元是“假外資”。
反思“超國民待遇”
所謂外資“超國民待遇”,指的是我國引進的外商投資企業,在稅收、工商管理等方面享有優于內資企業的政策。
形成外資“超國民待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一些地方政府為了顯示“招商引資的政績”,在國家給予引進外資“兩免三減”(外商投資企業從開始獲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三年至第五年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等優惠政策之上,又層層加碼,額外增加了不少當地的優惠辦法,最終形成了令內資企業望塵莫及的外資“超國民待遇”。二是外資企業摸準了一些地方政府“追求招商引資政績”的脈搏,或大玩“擦邊球”游戲,或以撤資相要挾,誘使個別地方政府違規、擅自越權批準它們進入且享受特權。以世界零售巨頭家樂福為例,它的銷售額上千億元,在我國違規開了二三十家店,但僅僅被罰了幾百萬元。將家樂福被處罰事件與中國銀行在美國違規被罰上億元的事件作比較,不難看出家樂福享有的“超國民待遇”非同一般。
外資“超國民待遇”導致很多問題。許多外資進來以后,采取各種方法謀求對我國市場的控制權,特別在我國加入WTO之后,有的干脆拆除“合資”、“合作”等進入我國的便捷“橋梁”,通過并購、收購等方式,實現其獨資經營或市場壟斷。商務部近期發布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跨國公司在華的獨資化趨勢愈發明顯,有57%的跨國公司傾向獨資。
許多實例表明,雖然有的地區出臺了一些“額外照顧”外資的政策,但有些外資并不領情,它們還是只進入對其占領我國市場有利的行業與地區。例如,外資大舉進入零售業、家電業、汽車制造業等行業,熱衷于在東南沿海地區投資辦企業,這無形中加劇了我國產業的不平衡發展和地區的不平衡發展,以及稀缺資源的消耗和環境污染。在物流領域,外資企業利用中國能源、消耗中國能源賺中國人錢的例子也不勝枚舉。不平等競爭帶來的弊端也越來越嚴重。比如,外資企業可以輕松地開出高薪,挖走中資企業中的優秀人才;外資企業也可以用較低的成本,在中國市場上把中國企業擠垮;對外資長期實行高度優惠政策,一些內資企業便想方設法到國外注冊空殼公司,反過來重新投資國內,享受外資待遇,出現了所謂“假外資現象”。
我國目前外商投資企業的名義稅負是15%,實際稅負是11%。而內資企業目前的名義稅負是33%,實際稅負為22%左右。無論是名義稅率還是實際稅率,內資企業的稅負都是外資企業的一倍。
內、外資所得稅合并時機成熟
“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兩稅)分離違反了公平稅務原則,不利于公平競爭,稅法不同也影響到稅務效率。”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作委員會法案室主任俞光遠如此認為。目前實際上是兩稅合并一個較佳的時機,從國家財政運行狀況看,財政環境比較寬松,財政不但有能力拿出一部分收入支持稅制改革,也有能力消化兩稅合并所帶來的收入減少。
我國目前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分別適用于《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和《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即我國對內、外資企業分別立法、分別調整,據初步測算,目前我國內資企業實際所得稅稅率為22%,但外資企業僅有11%。
我國現在的情況是,稅收非國民待遇和超國民待遇同時并存。一方面外資企業享受了許多國內企業不能享受的稅收待遇;另一方面由于內、外資企業所得稅沒有統一,外資企業在享受稅收優惠待遇的同時,也存在一些非國民待遇,適用于內資企業的某些稅收優惠,如福利性、照顧性稅收優惠,外資企業不能享受。專家們普遍認為,從長期看,合并兩稅、取消優惠政策對中國引進外資不會有太大影響。他們認為,雖然從短期看,此舉可能導致部分外資流入減少,但因我國宏觀上國內資金處于充裕及至盈余狀態且呈持續穩定增長態勢,應該影響不大。東北大學稅法研究所所長王太金說,實際上內外資所得稅并軌,并不是要取消對外資的優惠,而是要取消一些不符合國民待遇原則、影響公平競爭的規定,尤其是一些地方違反國家規定制定的優惠政策。
財政部科研所副所長劉尚希指出,由于新稅制沒有在今年的人大會議上立項,兩稅合并只有等到明年提交,而正式實施最早要到2007年。因此,兩稅合并還需要耐心地等待。
作者::付曉萌
(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