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說:為加強對高收入者的納稅監管,全國稅務系統正在建立個人所得稅信息化管理系統,并對作為重點納稅人的高收入行業和高收入個人作了界定,高校教師與企業主、明星等11類人群被共同界定為高收入個人。
高校教師被劃入高收入人群?這一最新“界定”立即引起社會關注,也讓許多高校教師感覺“心情復雜”。
整體未到高收入水準
相當一批高校青年教師對“高收入者”這一歸類不認同。某重點高校一青年教師說:“去年我博士畢業,留校當教師,每月工資、崗位補貼、課時津貼之類的加起來,也就兩三千元。因為專業是基礎文科,且剛畢業,課題經費之類的社會資源也難獲得。”他表示,自己30歲,要買房、養家,壓力不小。
但是,近年來高校教師收入一直在提升,也是大家公認的。統計顯示,在過去的20年里,我國高校教師的收入漲了18倍。如今,高校獲得的政府投入和社會資源越來越多,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需求也越來越廣,高校教師有更多機會到校外講課、兼職,成為收入增長源。
上海交大教授熊丙奇對中外高等教育頗有研究。他指出,高校教師在一些發達國家屬于高收入群體,但我國高校教師從整體上來說,遠未達到這一水平。在美國,一個教授的收入能養一家四口,且可以過得比較舒適;在國內,有這般“能耐”的教授是不多的。
部分人是靠多元致富
高校對于學科帶頭人的爭奪日益激烈,對看重的科研將才常常給予很大的分配傾斜。一些高校給予院士、特聘教授等一年10萬元的崗位津貼;有高校為從海外引進人才,甚至開出了數十萬元乃至百萬元的高價年薪。
對一些高校教師來說,課題經費也是不可小覷的一個收入源。從國家有關部門爭取來的課題,被稱為縱向課題;從企業拉來的課題,被稱為橫向課題。業內人士透露,縱向課題經費控制比較嚴格,提現比例一般不超過10%,教授提現后主要發給研究生作為科研津貼。橫向課題提現比例可高達30%-40%,使用起來也比較“活絡”。高校理工科教師、特別是知名度高的教授,拉一個課題通常都是數百萬元、上千萬元。
此外,不同專業、不同職稱、不同知名度的教師也“各顯神通”。經濟管理、金融、計算機、外語等熱門專業的教師,外出開講座、搞培訓,收入不菲。一些經濟管理類論壇上,主辦方開出的價錢是:副教授2000元,正教授3000元,博導5000元。某電子企業透露,他們邀請高校一般教師為新員工進行專業知識培訓,每小時的報酬是400元—800元。一些管理學科的知名教授被邀請開講座,費用高達數千元甚至上萬元。
收入差距過大需思考
如何看待高校教師收入的差距?高教界人士指出,在美國,大學教授最高年薪一般在12萬美元左右,最低年薪在8萬美元左右,差距不是很大。而在國內高校,教授間的收入差距高達數倍甚至十幾倍。許多發達國家的高校,教授職責就是專心教學和科研,學校根據其崗位和績效制定年薪,教授拉來科研課題后都不能自己提現。而國內高校為鼓勵教師獲取科研課題,允許提現,這樣容易造成科研環境不純凈。而且,不同學科獲取課題經費額的差異很大,也擴大了不同學科之間教師收入的不平衡。
一些高校領導認為,高校教師可以根據社會需求,在工作之余發揮“余熱”,通過知識致富。但學校應對教師兼課加以引導,控制教師外出講課次數,引導他們把主要精力放在本校教學中;對因兼職而影響教學科研的行為,學校理應采取措施制止,以防誤人子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