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前提要)根據退休后階段性的花費需求,來“倒計”預留金,同時選擇合理的投資方式:如配置固定收益產品是傳統養老金的預留做法,不過,隨著人們壽命的延長,不妨增加權益類投資比重,股票、基金等產品可以在長期投資后取得不凡收益。
文 本刊記者 張安立
“我的父母親都已經年過半百,離退休年齡步步逼近,作為晚輩,我想給他們買些健康類保險產品,可是問了幾家公司,不是年齡已經超出就是保費極其昂貴,難道沒有別的方法讓他們對風險有所防范嗎?”
“我離退休只有5年了,收入即將大幅下降,我該如何保持現在的生活水平呢?到底是存銀行、買債券還是投資股票、基金呢?”
“利率下降、投資受挫,我原先計劃好的退休金縮水好多,在退休前的2年時間里,我該怎么辦呢?”
在各類讀者來信來電中,但凡退休籌劃的問題總是讓人憂心忡忡,有些準退休族缺乏未來花銷的合理計劃,有些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支出例如醫療費用等心里沒底,還有些覺得需要調整當下的投資方式?傊,“備戰”退休的問題相當嚴峻。
退休準備因人而異
其實,并非人人都需要為退休擔憂,有些崗位的退休后收入與工作時收入基本持平,有的甚至超過后者。對這些人來說,退休就不那么“可怕”了,反而在經濟有保障的情況下過起了無憂無慮的生活。
而真正需要為退休提前“備戰”的,是那些收入落差巨大的人群,比如原本月收入可以達到一、二萬元的,退休后只有三、四千元;原本年終獎金可以領到四、五萬元,退休后突然失去這筆收入……對這些人來說,退休無形中加大了生活的壓力、打破原本收支平衡的狀態,挪用積蓄成了無奈的唯一選擇。
另外,隨著壽命的延長,那些想要在較短時間內留出晚年生活花銷的準退休族面臨難題。由于退休后的歲月遠不止10年、20年,如果一個六十歲退休的人需要為未來三、四十年留足積蓄,他將不可避免地在保守的儲蓄方式與積極投資的方式中產生徘徊。前者是較為傳統的預留方式,例如定期存款、債券等等,擁有風險小的優勢,能夠滿足人們求穩的心態,但積累的回報率并不樂觀,一味存款連通脹都難以抵擋;而后者雖然有著較高的回報預期,但伴隨著不小的風險,特別是短期的投資風險較高,很可能得不到收益卻虧了本金。似乎哪種方式都不太合適。
準退休族想要擺脫這種困境,倒不妨采用組合投資的方式,根據劃分年齡段來計算預期需求,再分別選擇合適的投資方式。
按照年齡段需要“倒計”預算
通常情況下男性60歲、女性50歲退休,我們不妨以“10年”為一個階段,根據階段性的花費需求,來“倒計”預留金,同時選擇合理的投資方式。
70歲以前旅行花銷大
這一階段的退休族們大多身體健康,這樣一來,每年最大的花銷就并非醫療而是旅行了?梢愿鶕彝サ慕洕闆r制定旅行方案,假如老兩口計劃從61歲到70歲每年國內游一次、國外游一次,那這筆花銷大概是每人每年1萬至1.5萬元,家庭的旅行支出約2萬~3萬元。其中,前幾年的費用可以通過較為保守的投資方式獲取。
舉例來說,假如先生和太太都是58歲,那么距離60歲還有2年時間,考慮到證券、基金等投資的風險系數較大,為保障61歲至63歲的三年中足夠的旅行花銷,可以選擇存款、債券等穩健型投資方式。如果年收益按照3%來計算,3年中每年2萬~3萬元的花費,需要在60歲時留出5.7萬~8.5萬元,這筆費用可以通過58歲時一次性投入5.4萬~8萬元實現(年收益依然為3%的前提下),計算采用一般的貼現方式即可(方法見貼士)。
因此,該家庭可以從現在起配置8萬元左右的存款、債券,用于退休前三年的“旅行基金”,而70歲前另外7年的旅行基金則可以通過較為積極的投資方式取得。
可能有人會疑問,退休無憂的生活不就是“穩”字當頭嗎?為什么要冒風險呢?
其實,這話只是說對的了一半,求穩當然是必須的,但從長期來看,股市、基金的風險并不大。中國證券市場成立18年來,共經歷了6次牛熊轉換,平均每3年一個輪回。其中最長的一次熊市也只有4年而已,如果上例中的58歲夫妻堅持投資,相信可以取得不錯的收益。我們同樣用貼現的方式計算,如果預期平均年收益率達到10%,那他們58歲時只需要投入6至9萬元的資金就能解決70歲前7年的旅游費用。
這樣來看,投入的成本并不是很高,只是利用了時間效應,獲取了不錯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