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應對金融風暴對實體經濟的沖擊,上周,央行聯手美國、日本等國家聯手降息,這是我國六周內第三次降息。
各國央行持續采用降息、注資等寬松的貨幣政策表明,源于次貸的金融危機已全面轉入實體經濟,全球經濟下滑已成定局。美國上周公布的三季度GDP下滑了0.3%,繼英國、德國后步入經濟衰退期。
受外圍因素影響,今年我國前三季度GDP和CPI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實體經濟經營正面臨很大的壓力。最新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1604家上市公司單季盈利能力同比下降9.03%,環比大幅下降19.11%。
出口型的中小企業所受的沖擊最大。廣東省社科院產業經濟研究所近日對9000多家企業的一項調查顯示,今年以來企業訂單減少20%至30%,成本上漲30%至40%,目前企業的虧損面已高達30%。國家發改委中小企業司統計,今年上半年全國有6.7萬家規模以上的中小企業倒閉,制造業、房地產和金融行業都可能出現裁員潮。
這些現象意味著經濟下滑拐點正可能出現,在今后的一段時間里,保增長已經成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
目前大多經濟學者都預期,未來經濟發展的情況很可能是L形。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的看法是,2008年的經濟是大幅度萎縮,2010年會進入平穩階段,但平穩之后將會出現低速增長,這個階段可能會維持三四年。
在經濟下滑拐點出現之初,無論是市場趨勢的投資者,還是崇尚價值的投資人,都應采取保守謹慎的策略。本期《跑贏CPI———年賺5%全功略之二》,將向讀者剖析目前銀行、A股和封閉式基金市場上,預期年收益率5%左右的投資機會和風險。
相關閱讀:跑贏CPI———年賺5%全功略之一
銀行理財:首選信托、票據類產品
逾200只信貸產品收益率超5%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銀行在廣州發售了年化收益率超5%的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超200只。銀行有關人士介紹,信貸、票據類產品深受市民的歡迎,很多產品發行一天就被搶購一空,并成為銀行理財產品的主流。
不過專家提醒,市民在購買這些產品前,應關注其信用和利率的風險,再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決定。”
-新快報記者 梁明暉
穩健投資成為2008年以來投資的主旋律。今年前三季度,銀行發行的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平均年化收益在6%以上,深受投資者的追捧。近6周內央行3次減息令一年期定期存款降至3.6%。據不完全統計,在廣州地區、年化收益率超5%的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超200只,它們是投資者跑贏CPI的重要選擇之一。
信托、票據成主流
據普益財富不完全統計,本周(2008年10月24日至10月30日)22家商業銀行(包括20家中資銀行和2家外資銀行)共發行了105款理財產品,與上周相比,發行數下降16%。其中,中資銀行發行了102款,較上周明顯下降;外資銀行發行了3款,發行數量持續低迷。
本周信貸與票據資產類理財產品的市場占比繼續上升,市場占比達到65.7%,較上周提高了4.9%。本周各銀行發行了44款信貸資產理財產品。其中,招商銀行17款,建設銀行11款,光大銀行4款,工商銀行4款。
公布募集量的銀行中,建設銀行的募集量23億多,招商銀行的募集量14億多,工商銀行的募集量接近10億,而中國銀行發行了一款產品,但是募集量高達10億。據不完全統計,上述理財產品本周總募集量高達57億多。
降息期收益將下降
繼9月15日、10月8日降息之后,央行10月29日晚再次宣布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可能導致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的發行和收益下降。本周銀行發售的25款6個月期以下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平均預期年收益率為4.59%,與上周基本持平;但是18款6個月至1年期理財產品平均年收益率為5.36%,較上周明顯下降;另外,本周1款2年期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預期年收益率只有5.6%,并且該款理財產品的年收益率隨貸款利率變動。
值得關注的是,近期發行的期限較長的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中,部分設置了理財產品年收益率隨貸款利率進行調整的條款,在目前降息預期強烈的形勢下,存在較高的利率風險。
招商銀行發行了7款這樣的產品,工商銀行也首次在2款產品中引入了這樣的條款。這兩家銀行產品的收益調整方式均為:預期年化收益率=產品最初設定的收益率+(調整后貸款利率-產品成立日貸款利率)。但是調整的頻率有所不同,工商銀行產品的調整頻率為半年或1年,招商銀行的產品調整頻率多為1個月。
鑒于繼續降息的可能性非常高,一旦降息,這樣的產品收益也會隨著下降。雖然條款減小了提前終止的概率,但多次降息后的收益率可能下降到一個比較低的水平,且這類產品的期限也普遍比較長,因此投資者在購買前應該三思。
“降息幅度的大小決定對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影響有多大,現在這種市場情況下,信貸資產類產品的收益受到一定沖擊,但仍然是市場的主流。”西南財經大學信托與理財研究所研究員張星認為,降息后發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也會有一定的影響,有可能會稍微減少。
“存款準備金下調,銀行可放貸的資金增多,銀行可能更多地選擇直接貸款給企業實現盈利。一般來說直接貸款給企業比通過信貸理財產品發放貸款,銀行所得收益更高。”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從獲利角度講,銀行有可能以減少信貸資產理財產品直接發放貸款獲得更多的收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