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診斷書:不做調研
沒有進行事先詳細周密的市場調查,只是憑淺顯的現象認為某某行業好賺錢,就貿然投資進去。經商跟炒股一樣,顧亮看到別人賺了,以為自己進入這個領域一樣可以大撈一筆,其實進去才發現自己錯了。
在國外做生意通常要委托專門的市場調查公司作專項調查,而國人往往頭腦一熱拍腦袋憑直覺來決策,而且更多的因素是為節省這筆費用而免去這個環節,但是自己又沒有能力作系統的市場分析。投資者在制定投資方案時,完全無視自身條件,只知盲目跟風,在中國企業界幾乎成了一種病。盲目追風的投資,容易使投資者對投資風險估計不足,因而準備亦不足,一旦出現問題便不知所措。
此外因為自身經驗不夠,又沒有調研,便找來合伙人。殊不知,對合伙人也是需要調研的。顧亮就對合伙人在投資中的作用不能準確定位。對合伙人當作專家偏聽偏信,當專家出現失誤時,仍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結果往往造成投資失敗。
治療方案:選擇自己熟悉的入手
創業領域的選擇適當與否,直接關系到事業的成敗。創業領域沒有好壞之分,沒有對與不對,只有適合與不適合。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優勢和特長,必須認真分析自己的特點,找到適合自己做的事業。
而選擇自己熱衷的領域入手是一條捷徑。做你所愛的,愛你所做的。當從事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時,人們會投入巨大的熱情,也就容易取得成功。同時,要盡量做自己熟悉的事。俗話說“做生不如做熟”。特別是在創業初期,對能否做下去,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創業者對這個項目的熟悉程度。“即使是寶貝,放錯了地方也只能是廢物”。隔行如隔山,每個行業都有其自身的經營之道。如果創業要涉足自己并不熟悉的領域,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能盲目從事。
朝三暮四不可取
典型癥狀:多行創業 無一做大
【案例】一成年便頂替父親進入渝州汽車修理總廠,不安分的他總想創業,從1983年開始弄小作坊做豆腐干起,25年間黃曉輝細數自己從事的門類不下20種,但直到現在,雙鬢已經斑白的他還是一名創業者,現在做茶葉生意。50歲左右的他看起來比同齡人蒼老10歲以上。
“1983年自己弄個小作坊做豆腐干,雖然生意好,但后來迫于父親的壓力,關門大吉。”到了1993年,被生活條件所逼,黃曉輝便利用周末的時候做點小生意,提著襪子滿街賣。
“直到有一天,進貨的時候發現豐都的一個商人要1000條毛巾,于是我也要了800條毛巾,然后直接坐船到長壽。”黃曉輝說,只有2天,進價0.6元一條的毛巾賣價2元一條。一筆生意賺了上千元。“我當時的工資每月不到100元。”按理說,黃曉輝該從此發家,但就在幾個月后的春節,黃曉輝渾身上下僅剩余 0.2元錢。原來,回來后,他把賺的錢給兒子做了套西裝,給母親買了件200多元的衣服,然后喊朋友大吃了幾頓,然后就沒有錢了。
懷揣0.2元的黃曉輝在春節的街上亂走,突然看見電線桿上的廣告,說成渝高速路剛開通,征集民營資本參與運營。膽大的黃曉輝說服一個朋友抵押自己的房屋去借錢購買了一輛汽車,并獲取運營執照,跑起成渝兩地的客運。剛好一年時間,線路整治,單車不能上路,必須掛靠集團。最后通過爭取,改成了重慶到都江堰的客運,并且可以隨地停靠。黃曉輝感覺到這里面政策風險大,于是連車帶牌照一起出售。“凈賺了4萬元,關鍵是牌照值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