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本型產品被人比作“熊市下的金蛋”,但這一類型的產品有著它獨有的特性,要實現“保本”都是以嚴格的投資期限為前提的。同時對于保本型產品的收益,也不宜抱以過高的預期。
文/本刊記者 尹娟
有人把保本型產品比作為“熊市下的金蛋”,在資本市場走弱的情況下,保本型的產品,包括銀行理財產品和保本型基金重新受到了投資者的熱捧。個中的關鍵就在于保本型產品所獨具有的“100%”保本性,為保守風格的投資者所歡迎。
然而我們也發現,不少投資者對于保本型產品的概念理解中存在著很多的誤區。
來自江西的蘇女士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去年蘇女士的女兒為她在一家外資銀行購入了一款8年期的保本型外匯理財產品。這一產品主要掛鉤于海外的一些資源類股票,按照產品說明書,8年期末投資者不僅可以100%拿回本金,亦有機會獲得一定的投資收益。不過,由于家中臨時發生了資金需要,蘇女士決定提前贖回這只產品。今年5月,在銀行所規定的產品贖回日,客服經理為她辦理了產品的提前贖回。然而當贖回款劃到蘇女士的賬戶時,讓她意想不到的是,去年投入的10萬歐元本金,贖回后卻僅剩下8.5萬歐元。一年不到的投資期內,實際損失卻達到了約15萬元人民幣,這一損失顯然超出了蘇女士的預期!拔宜顿Y的不是保本型產品嗎?為什么提前贖回卻有這么大的損失呢?”
保本產品為何“保不了本”
保本產品為何“保不了本”?事實上,正是蘇女士對保本型產品的特性缺乏足夠的了解,貿然提前贖回才會導致如此大的損失。
很多人都以為戴上了“保本”的帽子,保本型產品在整個投資期內都可以100%保障本金,即使提前贖回也不會有損失。事實上,保本型產品都是以投資期限為前提的。就以蘇女士投資的這款外匯理財產品來說,它的投資期限為8年,產品的募集期為2007年10月,那么如果投資者購入這一產品,到8年的投資期滿,才能確保100%的“保本”。而產品的提前贖回則不在此列,即使投資者在銀行所規定的產品提前贖回日將產品贖回,也不能保證100%的本金償還。
對于保本型基金,也是同樣的道理。由于今年以來的市場波動劇烈,有的投資者把關注的眼光轉向了保本型基金。然而一些已經購入保本型基金產品的投資者卻驚異地發現,保本型基金也出現了跌破面值的情況。是基金公司的操作出現了嚴重的失誤?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就和銀行保本型理財產品所規定的產品期限一樣,保本型基金也有嚴格的保本期限的規定,只有在保本期結束時,方能保證投資的“保本”。如目前市場上的幾只保本型基金產品,一般設置的保本期限為2~3年,持有基金到期時才可以享受到“保本”。如果投資者提前贖回,在市場走勢不盡如人意的情況下,亦有發生本金損失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