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佳修
9月14日,在國家統計局公布上個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增長百分比這一數值后,今年年內第五次加息也如期而至: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由現行的3.6%提高到3.87%。
顯而易見的是,加息周期還會讓利率進一步走高。
所以目前市民購買穩定收益的人民幣理財產品最大的風險就是加息,而選擇一些期限較短的銀行理財則能有效避免加息風險。所以,我們不能再懶,趕快為賺錢而運動吧。
賺錢運動一:打新股
5萬元起,“打新族”越來越多
因為不斷加息的預期,各大銀行的打新股產品越來越走俏。今年上半年,上證指數雖然又出現大幅上漲,但卻經歷了兩次中級調整,股民投資二級市場的信心受到打擊,其間很多股民轉投基金,也出現了職業“打新族”,銀行也是在這段時間大推打新股理財產品。
新股申購,歷來都能獲得較高收益。然而,如今現金申購制度下的“打新股”,中小投資者很難中簽。據申萬證券研究所的調查,今年上半年網上新股認購中簽率降低到0.33%,滬市平均中簽1000股所需資金約為210萬元,而深市平均中簽500股所需資金高達445萬元。
而銀行出售的打新股產品,一般是5萬元起,顯然貼近了更多老百姓的需求,而且打新股的收益率也在節節攀升——如工商銀行今年1月份推出的新股申購理財產品預期最低收益率為2.8%,到了5月份的第12期提高到3.6%,第17期則已經調整到4%;中信銀行推出的新股申購理財計劃年化收益率區間調整也很大,4月份時為3.5%~12%,6月份為3.5%~12.5%,7月份則提高到了4.5%~18%。
銀行之所以敢于將最低年化收益率調高,或者提高最高年化收益率,是基于對未來半年新股申購的中簽率、每只中簽新股的收益都將提高的判斷。因為牛市行情中,與新股中簽率提高相伴的,是新股上市首日的漲幅也在大幅提高,每中一只新股的收益都將有所提高。而在2007年下半年,隨著新股發行速度的加快,包括中國移動、中海油等海外紅籌將回歸,都會使申購新股的獲利空間更大。
申報提醒:“打新”莫忘算成本
隨著各家銀行不斷推出“打新”產品,申購新股資金量增長過快,難免中簽率下降,從而造成投資者實際收益率的降低。特別是投資者的實際收益在預期收益基礎上,還要扣除銀行收取的管理費或手續費。
張女士前不久購買了1萬元某銀行的一款短期銀行打新股產品,當時銷售人員向她承諾了10%的收益。但當產品到期后,張女士去銀行查看收益時,卻發現收益只有800多元。找到銀行工作人員詢問才知道,當初說的10%的收益,還沒有扣除手續費、產品托管費等費用。
面對眾多的銀行理財產品,投資者在選擇時,往往看重預期收益,而忽略了理財產品需要支付的各種費用。一般投資者需要支付的費用有認購費、托管費、銷售費、贖回費等。其次,不少銀行收取的費用中還包括收益報酬提取。收益報酬提取是累進制的,當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超過規定比例時,銀行會加收一部分業績報酬,類似于提成。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越高,銀行提取的業績報酬也越高。銀行引入這一機制,實際是為了激勵產品的管理人員獲取更高的收益。這對于投資者來說,可以提高資金獲利的效率,但是要付出一定成本。
賺錢運動二:QDII
海外也淘金
一年之內五次加息,讓不少投資者逐漸意識到目前已經進入了一個加息周期。在這樣的大環境中資金的流動性就顯得非常重要,投資者可以適當縮短資產配置的期限。選擇短期的理財產品,可以提高投資資金的流動性,做到靈活方便地調動資金,及時應對加息帶來的影響,同時以最快的速度分享到利率上調后相關市場收益水平的上升。
而QDII產品中也不乏短期產品,如招行“金葵花”理財最近就推出了投資期限為4個月的QDII產品。打新股產品和QDII,收益穩定,投資者可以考慮作為投資組合里的一個部分存在,但是建議以半年期內的產品為好,如此可在獲得比同期儲蓄存款高的收益同時,還能較好地應對加息帶來的影響。
申報提醒:注意匯率兌換風險
各種理財產品對提前贖回的規定都不一樣,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銀行和投資者均沒有終止產品的權利;二是銀行有終止權,但投資者沒有;三是為投資者提供提前贖回的條件,但需向投資者收取一定的費用,且對于提前贖回銀行一般都不提供本金保證。例如:東亞銀行前期發售的“如意寶”外匯理財產品,在產品交收日后,銀行每年的3月、6月、9月、12月的第3個營業日,投資者可提前贖回該產品,但需支付相關費用、損失及開支,且本金將不獲保證。
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應該先規劃好資金的投資期限,根據自己的投資期限選擇投資產品,避免因提前贖回造成投資利益的損失。
特別需要投資人注意的事,一些銀行推出的QDII理財產品中,同一款產品可分別使用人民幣、港幣或美元等不同幣種進行投資。對于這樣的產品,投資者要注意不同幣種之間投資收益率的差別。因為對于用人民幣購買的投資者,銀行會將人民幣兌換成外幣進行投資,在投資結束后再將外幣兌換成人民幣,返還給投資者。投資過程中因受到匯率波動的影響,在貨幣兌換時會產生差異,所以用外幣和人民幣購買同一產品,會出現收益率的差別。投資應提高匯率風險意識,在投資時注意選擇合適的幣種。
賺錢運動三:貨幣市場基金
超過銀行也好
在今年的基金市場中,基于牛市效應,貨幣市場基金可以說是最被忽略的理財品種之一了。然而誰又知道,只要操作得當,貨幣市場基金同樣可以為投資人賺取超過銀行定期存款的收益呢?
李先生夫婦攢了20萬元的現金,準備購置一套房子,可是找了好幾個月,也沒找到中意的,最近看看房價似乎出現了回調的跡象,便想等等看,20萬元的現金放在銀行里存3個月的定期存款,已經自動轉存了好幾次。
其實對于李先生這種近期有購房計劃但又懷有觀望心態的投資者來說,理財時首要關注的便是資金的安全性和流動性,可以關注市場上的貨幣市場基金和3個月左右的短期理財產品。例如,如果李先生將購房款存為活期存款,3個月后獲得的利息只有288元;如果李先生將購房款存為三個月的定期存款,則3個月后獲得的利息是720元。
申報提醒:短期理財積少成多
總體而言,無論銀行還是基金公司的短期理財產品,都屬本金安全、能在保證流動性前提下實現較高收益、集平穩與靈活于一身的短期投資工具。
所謂貨幣市場基金,是指基金管理公司通過出售基金憑證單位的形式募集資金,統一投資于那些既安全又富有流動性的貨幣市場工具。
作為短期理財產品中的一員,貨幣市場基金既是一種免稅金融產品,又可以隨時贖回且無任何手續費,因而顯得甚為耀眼(如今年3月初,貨幣市場基金在貨幣市場創造出一個奇跡——某基金的7天年化收益率竟然達到8%以上)。
貨幣市場基金的收益是按照每天計息、每月一結的方式進行結算,換句話說,投資者這個月買入的10萬元貨幣市場基金到下個月10日后,再作為計息的本金實際上是10萬元再加上上個月30天的利息,依此類推,即復利滾存。
不過,雖然貨幣市場基金相對于股票、期貨等風險要小,但它畢竟不是儲蓄,并非沒有任何風險。在具有非常好的安全性與流動性的同時,投資者不能期望貨幣市場基金同時也具備非常好的收益性。
相關新聞: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