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糾紛案例三:無法貸款不屬不可抗力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28日 09:12 《理財周刊》 | |||||||||
如果說,以上兩個案例中的下家都屬于“無理嚼三分”的典型,那以下這個買家可謂有些真實存在的特殊情況,但是從目前的情形看,這同樣不是毀約的理由。 古先生是一位比較成功的商人,來自浙江寧波。2002年專心在上海發展后他發現上海房產市場的利潤可能遠遠高于他此前從事的餐飲業,于是,他將經營得相當規模的兩家飯店盤給了別人,獲得了500多萬元的現金,投資房產。
幾年下來他收獲不少,到2005年3月份,他手里有將近10套的小戶型公寓樓從事出租收益,而他本人則想買一套好一點的房子把妻兒接來一起住。 銀行拒貸 經過朋友介紹,他和上海某高檔樓盤的業主談好了一套房的轉讓事宜,以每平方米22000元的價格購買145平方米的房子,總價值達到近320萬元。4月15日,他付了定金10萬元簽署買房協議,并約定“以貸款形式支付房款”。 憑古先生的經驗和以往積累起來的關系,他認定向銀行貸款一半,也就是160萬元是沒有問題的,而為了保險,他故意在申請時報了200萬元,好留點還價余地。 然而,在他去辦理貸款的時候出了大麻煩,銀行工作人員告之他,他名下的房產太多,而且超過一半都有貸款未還清,資信狀況不足以再貸款這么多。而且這套房屋又是“非普通住宅”,貸款要求更高,別說200萬,就是160萬也不可能! 這下古先生傻眼了,他并非沒有資金,而是沒有一次性付款這么多的能力,只要能放到貸款,憑那批出租情況良好的小戶型每月回收的現金還貸是絕對沒問題的,但是如果要一次性付款,短期根本無力籌措。 更為不利的是,他和上家簽訂的轉讓協議中注明:如果15個工作日內不付清房款,將視作下家違約,10萬元定金悉數歸上家所有。 不可抗力 無奈之下,古先生找了一位律師咨詢有否辦法,那位律師出的主意是以“因為銀行貸款政策改變辦不出貸款屬不可抗力,按照我國《合同法》,在此情況下可以單方面終止合同而不用賠償損失。”為由于賣主交涉。 然而,賣主并不承認這個理由,他認為:合同上寫著以銀行貸款買房并非指只能通過銀行貸款買房,而是說可以將銀行貸款作為支付手段而已,作為賣主,當然希望看到對方直接將現金捧到面前,而同意對方以貸款支付只是給他這樣一個選擇,不是代表這是賣主的義務。 此外,說銀行貸款政策改變,也需要有銀行的官方書面文件為準,不是僅僅以某個貸款審核員的口頭說明就為依據的;更何況,我國法律對“不可抗力”解釋非常明確,銀行內部政策變化根本不算不可抗力,也不是合同無法行使的理由。 目前,經過買賣雙方的反復磋商,古先生最終選擇了將10萬元定金中的6萬作為賠償來了解此事,不過,賣方對此事更為無奈,他告訴記者:“說實話,我損失大了,現在房子跌價造成的損失其實遠遠不止10萬了,不過我有什么辦法,官司打一場我最多也就是拗掉他10萬,還要加上訴訟成本和時間精力損耗,還不如在這段時間再找找下家免得再跌。” 律師點評: 當前,很多二手房買賣合同中間都出現約定付款方式的現象,比如本案例中的“以貸款支付房款”等,對這個條款的定義就成為雙方爭論的焦點。《合同法》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強調權利義務對等,在房屋買賣中,賣方的基本義務就是到時交房,而買方則是到時交錢,不管這個錢是自己的還是銀行借的甚至找親戚朋友借的,如果要賣方還要負責錢款來源審核,不是銀行貸款不能收,顯失公平。因此,在這樣的約定中,應該視為賣方同意買方以貸款支付,但并不是只能以貸款支付。 此外,關于不可抗力,它是不可預見不可避免不可克服的,比如臺風造成新奧爾良被毀,那里有個商人本來約定出口一批貨物到中國,現在無法交貨了,他就不用賠償損失。而貸款辦不下來,不是不可預見,因為銀行本來就有權利拒貸任何貸款,也不是不可克服,一般人可以向親戚朋友父母借,個別人借不到那不是普遍的現象不能成為毀約理由。 再舉個例子證明即使政策變更也不能成為違約理由:有些房產商在交房后毀綠造房或者停車場,違反了合同約定,但是神通廣大的房產商往往能讓規劃局變更規劃讓這個行為“符合政策”,但這種情況下它依舊是要因為違反合同而賠償居民損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