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股份合作經濟22年攢下600億元家業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26日 11:37 新華網 | |||||||||
新華網深圳8月26日電(記者李南玲)從1983年國內首家農村股份制企業--深圳市沙頭角群利股份公司成立算起,深圳市的股份合作經濟已走過22年的輝煌歷程。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25周年之際,這一伴隨著特區發展由弱而強的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向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截至2004年底,該市股份合作經濟組織共有企業7 00多家,總資產已達600億元,凈資產近400億元,實現利潤總額近30億元,為200多萬
南嶺、坂田、萬豐、蔡屋圍、上步、群利、灣廈、下沙、懷德……這一個個深圳人熟悉的名字就像閃光的珍珠鑲嵌在鵬城大地,成為深圳股份合作經濟的樣板,樹立起了特區股份合作經濟組織的良好形象。 深圳股份合作經濟的發展歷程是特區25周年輝煌成就的一個生動縮影。據了解,該市股份合作經濟的發展經歷了兩次創業過程。第一次是從特區建立到農村城市化戰略的基本完成,這是深圳農村的第一次創業。隨著城市化戰略的實施,深圳的廣大農民紛紛放棄傳統的農業、漁業經營,并適應外商投資、貿易急劇增加的需要,對農村集體經濟進行了改造,實行農村股份合作制,特區內集體經濟紛紛改造成股份經濟或合作經濟,農業生產迅速向第二、第三產業轉變,創造出大量的就業機會,增加了農民收入,并涌現出一大批實力雄厚的農村經濟組織。2004年,寶安、龍崗兩區18個鎮218個自然村的27萬村民全部告別農民身份,行政村改制成為股份合作公司,村民轉變為股民,實現了“從農村到城市”和“從農民到居民”的兩個歷史轉變,使深圳成為全國第一個沒有農村行政建制和農村社會體制的城市,由此,深圳農村成功地完成了第一次創業,為深圳城市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目前,深圳的股份合作經濟又迎來了第二次創業,在新的形勢下,深圳股份合作經濟面臨許多新課題,如體制轉軌、機制轉換、產業結構調整、組織結構完善、人才培訓等。如何進一步促進深圳股份合作經濟的發展,成為重要的歷史課題,深圳股份合作經濟的第二次創業充滿機遇和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