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勤明
既北大的陸步軒賣肉、復旦的顧澄勇賣雞蛋后,如今同濟大學的在讀研究生高志軍也開始了從事與自己身份不相符的“下賤”營生了。
社會一片嘩然,沸沸揚揚的指責之聲接踵而來。但高志軍的知名度急劇飚升,這就
是高志軍所要的,也是高志軍的精明之處。
高志軍是有些創業的“精明眼”,他的“精明眼”在于他的理性和實干。他只有一句豪言壯語:“有賺錢的機會,我不能讓它錯失。”就值得所有人去學習。
其實,高志軍的“精明眼”早有嶄露,學校有多少棟教學樓,每天能產生多少垃圾他比誰都算計得清楚;和學校簽排他性的協議,打著“公益”的幌子堵住了競爭對手的進入;當然,高志軍還有實力——家人也是做這個的,既有實踐性,又有知識作為后盾,我想,可以這么說,高志軍的創業已經成功了一半。
目前高志軍并沒有遇到什么特殊的機遇,他的“公司”目前也只有5名工作人員,他的投資只有區區10萬元,和上海其他廢品回收商比起來,他沒有資金優勢,沒有區位優勢,也沒有品牌優勢和技術優勢。這些都限制著短時間內不足以讓他的事業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但他的理性和實干卻是他成功的堅實后盾,也是制勝的法寶。
高志軍的“理性和實干”比任何一個在校大學生對未來的“茫然和沖動”都要有可取之處。高志軍的理性和實干是建立在對自己的清楚的認識上,對商機冷靜而客觀的分析,他把握住的是機會,贏得的必將是發展。
有調查顯示,北京、上海、廣州三地的大學生中占總數45%的學生不知道自己將來適合從事什么職業。他們總在抱怨專業不對口,抱怨試用期薪酬低,抱怨工作環境不理想……在抱怨中他們蹉跎了時光,也耽誤了自己。
而另外一些充滿激情的大學生,他們是有“目標”的,雖然目標高不可攀,雖然目標不切實際,但他們依舊在張朝陽、陳天橋等創富新貴的榜樣指引下,奮不顧身地投身高科技的創業海洋,結果眼高手低,一敗涂地,創業成了失業。
生活充滿了選擇,因為時間、精力有限,背景條件各異,我們必須不斷地決定做什么不做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有選擇就有放棄,代價就是做其他事情的機會。誰能說當“垃圾王”不是一種職業?誰敢說當“垃圾王”不能成就一番事業?在職業規劃上,高志軍作出了自己的理性選擇,這一點就很值得學習。
然而,高志軍的休學創業之舉不值得人人效法。但他那似拙實巧的“精明眼”確實值得學習。但愿有更多初出茅廬的青年朋友,去學習高志軍理性而實干的“精明眼”,盡快在社會上尋找到自己的坐標。但是不管怎樣,無論如何也不能墮落到的像南京那位博士去乞討的地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