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好:年輕時的激情是我最大本錢(3)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16日 14:48 南方網 | ||||||||
借鑒國際上的經驗,走國際化道路,其中當然也包括吸引一些國際型的人才。特別是這兩年,我到香港、臺灣,到美國,到加拿大,到英國,去招聘專業人士。他們學歷高,有在大的跨國公司或者世界級的金融機構中工作的經歷;他們年輕,30多歲、40歲左右;他們都比較勤奮,在國外的,大多是留學的華人——我們需要這些人。那一天,有位香港記者對我說:現在有多少錢的投資就可以“移民”香港了,問我愿意不愿意?我回答:現在不是我出多少錢“移民”香港的問題,而是我要從香港招聘多少優秀的高級管理人才來內地工作
3月3日那一天,天空特別晴朗。我們工商聯的幾十位委員與其他的2000多名政協委員一起走進了人民大會堂——我們的心里是喜洋洋的。這種喜洋洋的感覺已經有相當一段時間了,為什么?因為國家的好政策,使我們這些民營企業家的心里比以前更踏實了。民營企業,曾作為有益的補充,補充就讓人覺得可有可無,覺得自己是個局外人。而現在,作為重要的建設力量,就不同了,重要的力量是不能沒有的。這種感覺很重要。由于有了這種感覺,這次會議期間,企業家在一起討論最多的就是進一步投資和發展的問題。這和以前不一樣,以前是做大企業的同時,還要考慮在哪個國家辦個護照、哪個國家更安全。值得一提的是,我的一些離開祖國的朋友回來了。因為他們走出去之后才發現還是中國最安全、還是中國好掙錢。 記者:確實,20多年來,您和您的企業以各種形式進入中國人的視野:從最初在農戶墻壁上大筆刷寫飼料廣告到現在的投資房地產業;從白手起家時的街談巷議到擁有億萬財富——一步一個腳印地,你們一路走來了。我們可以用一個時髦而且官方的詞語來總結,這個詞語就是:與時俱進。在與時俱進的過程中,您感觸最深的是什么? 劉永好:社會的認同。幾千年以來,咱們的史書上,咱們的文學作品里,對商人的評價總是不高,總覺得商人都是不好的,都是為富不仁的,總之,商人是被看不起的。也確實,有些商人弄虛作假、短斤少兩、以次充好…… 要想得到社會的認同,僅靠國家的好政策還不行,還要看我們自身是否能做好,我們對國家是否有貢獻,我們對社會公益事業是否做了我們應該做的事情。1994年,國家頒布了“八七扶貧攻堅計劃”。那個時候,我正在北京開工商聯會議。我找到幾位民營企業家,我說:我們是好政策的受益者,我們是否應該做一些我們能夠做的事兒以回報社會?大家覺得非常好。結果是我聯合了九位民營企業家發起了一個叫“光彩事業”的倡議。什么叫“光彩事業”?就是我們這些先富起來的人把一部分財力、一部分經驗帶到相對貧困的地區,在那里投資建廠,在那里招收員工,在那里按章納稅……如果,我們先富起來的人都去做這些事情,漸漸地,我們的商人就會被認同。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