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萬富翁為何飯后要打包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22日 14:30 中國青年報 | ||||||||||||
日前,金利來集團董事局主席曾憲梓與應邀赴港的貧困大學生交流。他告訴同學們,他到香港至今40余年,沒上過一次歌舞廳,沒去過一次夜總會,現在每餐半碗飯、一點肉、一點青菜,一餐消費10元錢。當天,曾憲梓與貧困大學生共進午餐,飯后,他親手將桌上沒吃完的點心收集打包。此舉令在場的所有學子深深震撼。(《楚天都市報》8月18日)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前不久,貧困縣廣東清新縣以人頭馬招待扶貧志愿者,讓志
一度我們似乎無所謂浪費或節約了,有人曾把“浪費”當作推動經濟發展的“高消費”。我們聽過一個故事說,一塊5元錢的窗玻璃如果不打壞,只值5元錢,某一日,它被彈弓打碎了,于是玻璃工被請來換玻璃,工錢5元,新玻璃6元,當地的GDP因此增加11元。所以,為了GDP的增長,有人恨不能將所有的窗玻璃換上N遍。 這個故事其實是一個騙局,因為它沒有計算外部資源與環境的損失與變化,沒有考慮相關人的其他福利。比如,當玻璃礦石消耗殆盡,總有一天,我們就只能改糊窗戶紙了。 正是在全社會資源和能源緊缺、環境惡化的背景下,我國領導人提出了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的主張。從大局來說,這是關系到整個國家經濟能否健康持續發展的大事。 提出建設節約型社會,也正是基于對中國國情和家底的清醒認識。無論從人均資源量或政府財政情況來看,其實我們手頭很緊。 從另外的角度看,如果我一旦衣食無憂、經濟寬裕,我干嗎還要節儉?甚至億萬富翁如曾先生,為什么吃飯還要打包呢?這值得我們深長思之。 我相信這些富翁不是作秀。這樣做的富翁并非少數,他們的勤儉行為背后往往都有一套自己的邏輯。他們也不是出于過去貧寒時遺留的習慣,因為他們做富翁已多年,財富多到幾輩子用不完。 他們也不是本性吝嗇的葛朗臺。在自己平日粗茶淡飯的同時,從1978年以來曾憲梓已累計向全國科教、福利等事業捐款6.1億元,相當于每天捐款6萬余元,堅持了整整27年! 466億美元身家的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沒有自己的私人司機,公務旅行不坐飛機頭等艙卻坐經濟艙,衣著也不講究什么名牌,他還對打折商品感興趣,不愿為泊車多花幾美元。然而,他已經多次宣布將在有生之年將自己的幾乎全部的財富捐獻給社會。 他們到底為什么這么做?蓋茨說:“我很珍惜每一分錢,我從來都是這樣的。一個人只有用好了他的每一分錢,他才能做到事業有成、生活幸福。” 1934年生于廣東梅縣的曾先生常說:“我是祖國培養成才的,我所做的一切及終生的愿望就是報效祖國。” 顯然,在他們眼中,一分錢用在幫助他人、推動社會進步上,比用于個人不必要的擺闊消費,要好得多,那樣才是最劃算的投資。 相比于某些窮擺闊的官員和某些除了高消費不知道還應該做些什么的富人,他們已經超越人的低級需求,達到人生更高的境界。 在我們這樣一個貧富嚴重不均的社會,那些先富起來的人能否在花錢問題上進入到人生更高的境界,事關社會和諧乃至中國社會的未來。 (本報評論員 劉縣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