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理財 > 理財圈 > 正文
 

誠信缺失拖慢了企業前進步伐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21日 14:47 深圳商報

  林祥管 理學博士、中共深圳市委黨校經濟學部主任

  谷國良 鵬元征信有限公司總經理

  袁磊 深圳商報記者

  誠信缺失是中國一些企業的管理“黑洞”!隨著不斷出現的“假、賴、騙、詐、欺”使中國企業頻頻蒙羞,媒體和業界對中國企業誠信的反思也日漸沉重。

  10月19日,第二屆中國國際信用和風險管理大會新聞發布會在北京召開。全國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領導小組辦公室副秘書長馬恩中明確表示,目前一些企業信用問題突出,平均賬款拖欠天數超過90天;企業平均壞賬率約為5%~10%,而美國企業壞賬率僅為0.25%~0.5%;企業突出的信用問題主要是由于缺乏相應的監控機制造成的,目前有關部門正在著手建立這種機制。

  懲戒缺位凸顯失信“黑洞”

  記者:有資料顯示,企業在市場交易中因信用缺失、經濟秩序問題造成的無效成本已占到我國GDP的10%-20%。為什么一些企業會出如此嚴重的信用缺失?

  谷國良:中國企業信用缺失有歷史和現實兩方面的原因。歷史原因是我國進行市場經濟的探索不超過30年時間,而西方發達國家市場經濟已經建立了幾百年。發達國家企業信用情況同樣經歷了一個由混亂到有序的發展過程,中國企業的信用問題是歷史遺留問題,相比以前已有較大進步。

  現實原因是社會失信懲戒機制沒有建立起來。信用狀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更多依賴制度,依賴于一整套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企業失信付出的代價,應該遠遠高于短期小小的利益。

  林祥:中國市場經濟歷史非常短,傳統上的產品交易,大多是發生在熟人之間,交易的信用也是靠相互熟悉來保證。建立整個社會相互信任的信用體系,對于中國來說還是個新課題。此外,我們的誠信機制建設也相對滯后。

  毫無疑問,誠信問題反映出了企業管理和監控的制度缺陷,也反映出中國企業文化不成熟。一些企業始終沒有真正重視企業文化最重要的核心價值觀。

  信用經濟成本最低

  記者:有關研究資料顯示,美國企業壞賬率是0.25%-0.5%,而我國企業壞賬率是5%-10%;美國企業的賬款拖欠期平均是7天,我國平均是90多天。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我國企業的無效成本包括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和銷售費用占銷售收入的14%,而美國只有2%-3%。缺乏誠信、無效成本嚴重對企業

競爭力和社會經濟活動帶來什么具體影響?

  谷國良:中國關注信用問題不超過五年時間,為什么改革開放前10多年沒有對信用問題引起足夠的重視?這是因為本身我們對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在慢慢摸索和完善。市場經濟的發展最終是走向信用經濟,因為只有信用經濟才是交易成本最低、最經濟的。

  誠信缺失對企業影響有兩方面:一、企業競爭力下降。在非信用社會中,由于結算方式不先進,導致交易成本增加,價格水平提高,自然會減弱企業的競爭力。二、影響企業市場擴張和市場占有率,在信用機制尚未建立情況下,企業資金周轉受限制,企業擴張會非常緩慢,沒有發展前景。

  林祥:不講誠信勢必會大大削弱競爭力,會帶來嚴重的后果。企業缺乏誠信不可能吸引、凝聚有才華的人開展合作,制約企業擴大規模;缺乏信用合作,制約企業自主創新、知識創新;誠信缺失的企業很難形成企業品牌。

  內外有別呼喚制度設計

  記者:我國只有10%左右的企業建立了信用管理制度,而這10%中又有93%是三資企業。中國貿促會經濟信息部賈槐副處長告訴媒體,盡管信用問題在國內市場相對明顯,但中國企業的對外支付信用度還是較高的,甚至超過世界平均水平。這種國內外的“反差”給了我們怎樣的警示?

  林祥:應該看到,在國際經濟活動或履行國際協議中,我們的政府和企業都非常重視誠信,國內也有很多企業視誠信為生命。如果中國企業在對內對外交易中存在誠信區別,正說明了誠信機制和法制對企業的約束作用。在外貿活動中不講誠信會失去下一次合作機會,在國內同樣的行為不會得到應有的懲罰。

  發達國家經過多年探索,明白市場經濟建立在誠信基礎上,有一套成熟的理念和做法,有些我們可以作為借鑒,比如有專門的企業信用評級,投資者和消費者可以根據信用評級對企業判斷。

  谷國良:我以前在銀行從事國際業務,處理外貿單據,發現中國企業對外交易時都按時付款。因為外貿中失信,可能永遠找不到合作伙伴,這是良好的制度安排導致的結果。西方國家社會信用體系非常發達,游戲規則很明確。但中國在發展市場經濟如此短的時間內,要達到西方國家的信用水平不太現實,只能逐漸改善。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