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信用市場外資叩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20日 09:57 金時網·金融時報 | |||||||||
記者 陳宜萍 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管理局局長戴根有日前在上海稱,正在試運行的中國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力爭今年年底實現在全國所有商業銀行聯網運行。戴根有是在此間舉行的“益百利亞太地區區域會議”上透露這一信息的。據他介紹,中國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已收集個人信用信息2000萬個。
盡管目前我國法律法規缺失,市場缺乏規范,但中國個人征信服務市場無疑是非常誘人的,一些外資機構紛紛搶在市場開放前“跑馬圈地”。 美國三大信用局之一的益百利(Ex鄄perian)2004年12月正式在中國設立了首家辦事機構———上海辦事處。而隨著益百利在華投資戰略的正式啟動,包括鄧白氏、益百利、全聯(Transunion)和益百利在內的全球四大征信機構已悉數進駐中國。先期進入中國的外資征信機構已不乏成功的范例。1994年進入中國的鄧白氏已經與華夏、新華信用在企業征信市場形成三足鼎立,共同占有70%到80%的市場份額。益百利亞太區有關負責人曾表示,將把生意瞄準中國的信貸消費市場。 與外資公司相比,國內征信公司起步不過十幾年,無論在資金實力、技術水平上仍顯得十分稚嫩。如益百利這樣的老牌機構,不僅有著150年的征信閱歷,而且年銷售額高達20億美元以上。 一面是全國信用信息平臺的告成,一面是外資公司們猛烈地叩門。自1999年上海第一家試點建立征信公司以來,各省市政府主導下紛紛開始建立本地區征信體系。從2004年12月15日開始,中國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已經在北京、深圳、重慶等7城市的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間聯網試運行,力爭在今年底實現全國所有商業銀行聯網。據了解,由央行組織商業銀行建設的全國統一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是各商業銀行的信用數據信息共享平臺。主要采集和保存個人在商業銀行的借還款、信用卡、擔保以及相關身份識別等信用信息,數據庫向商業銀行提供個人信用信息聯網查詢服務。 2003年11月,央行成立征信管理局。在其協調下,各家商業銀行打破信息壁壘,將以往散布在各銀行的個人信用信息聯通共享,在信用風險面前結成聯盟。全國聯網的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已于2004年12月中旬開始試運行,在北京、重慶、深圳、西安、南寧、綿陽、湖州等7城市對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開通聯網查詢。 據了解,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主要采集和保存個人在商業銀行的借還款、信用卡、擔保等信用信息,以及相關的身份識別信息。這意味著公民個人發生在銀行的每筆信用交易將時時刻刻記錄在案,并形成全國記錄,追隨其一生。 按照央行的規劃,2005年年內將實現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在全國聯網運行。加上兩年前完成的全國企業信貸登記咨詢系統,央行終于完成了國內信用數據庫的大統一。 央行信用數據庫的建成為中國經濟的健康運行以及銀行業風險業務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一份來自世界銀行的報告顯示,在一個擁有完整信息的信用體系下,有12%中小企業更加容易從銀行獲得貸款,而41%的大銀行、78%的小銀行將降低自己的呆賬比例。 據了解,現在全國約有200家征信機構在開展工作,特別是企業征信市場已經形成競爭格局。隨著法律、法規的進一步完善,市場的資源整合是必然的趨勢。 目前,央行是國內信用信息惟一的集成者。有關業內專家認為,要促使國內信用體系迅速建立,由央行出面收集信息是最合理、也是最好的辦法。而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怎樣轉向更好的市場化運作,也就是由政府推動,向半官方半民間機構,再向外資企業的進入過渡,最終形成壟斷競爭格局。這顯然既需要各方通力合作,也需要較長的時間來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