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理財 > 理財圈 > 正文
 

細究理財產品背后的故事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4日 02:56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近年來,各家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可謂精彩紛呈。外匯理財和人民幣理財輪番上陣,令人有些眼花繚亂。收益已不是過去清一色的固定收益,出現了層次分明的浮動收益,而這些不同收益的背后卻有喜有悲,有機會也有陷阱,這就與各家銀行對產品的詮釋和設計的背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自從理財產品問世以來,無論是哪個品種,其收益率都遠高于銀行的傳統儲蓄。比如
去年初,在銀行存一筆美元存款,利率為1.25%,還要加收利息稅;而當時美元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則已達到了2%以上,且是凈收益。在此且不說各家銀行在與國外對手的交易中能賺多少錢,但投資者當時確實得到了實惠,對產品欣然接受。但是隨著美聯儲利率的穩步上升,客戶開始感到困惑:為什么一買美元產品,美元在國際上的利率就上升了呢,是不是上當受騙了,還是投資過于盲目?

  為了爭奪市場,各家銀行都各顯神通。原來是單一幣種發售,現在推出了多幣種捆綁產品,看似綜合收益提高,其實有“偷梁換柱”之嫌。

  銀行通過吸收外匯,到國際市場做

匯率期權,從而拉高人民幣部分的收益,吸引客戶存款。產品經過包裝后,迅速得到投資者的青睞。

  在

人民幣升值之后,各家銀行銷售的
人民幣理財
產品大幅減少。最近,才有個別銀行開始銷售,但發售的產品已改頭換面,原先是以買賣票據為主,現在也轉向了國際市場。例如,收益高低通過觀察外匯匯率波動的范圍,才能確定。可到底有多少個人投資者熟知和把握國際匯市的風云變幻呢?

  今年商品市場異常火爆,黃金和原油輪番上揚,而貨幣市場操作難度則加大不少。人民幣的升值讓外匯投資者束手無策。為了想盡辦法提高客戶投資收益,銀行開始考慮將理財產品與商品價格掛鉤,甚至與具備升值潛力的亞洲貨幣(如印度盧比)掛鉤。但購買這些外匯理財產品的客戶對這些市場究竟了解幾分?

  筆者認為,銀行在發售這些產品時,只注重提高收益。投資者對產品需要一個熟悉、認知和接受的過程。所以,一方面筆者建議銀行在設計理財產品時要研究一下銷售市場和銷售對象;另一方面,投資者在購買產品時也要細細探究一下產品背后的“故事”。

  作者:本報特約作者 朱琪 發自無錫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11,70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