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四川篇:我是誰的目標客戶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30日 09:25 金時網·金融時報 | |||||||||
記者 馬晨明 見習記者 莫莉 一 不同地域的中小企業有不同的成長經歷,但不同地域的中小企業在面對銀行信貸的時候,往往有大致相同的感受。
9月5日,在成都正恒動力配件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總經理劉帆站在一臺價格800萬元的儀器面前,幾次反問記者:我這里的機器設備總價值在1億元左右,比公司的土地、廠房值錢得多,為什么在銀行不能辦理抵押貸款呢? 3天后,記者在重慶采訪的時候,龍翔福凌精細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羅小農這樣向記者建議,銀行在信貸操作上能否靈活些?比如我們這里的銀行規定,機器設備做抵押只能打三折,土地做抵押只能打五折,能否將具有增值潛力的土地抵押評估價格提高到70%或80%? 同樣的問題在記者采訪成都環龍工業用呢有限責任公司的時候,又遇到了,這次對方干脆是對銀行的操作方式產生了疑問。該公司董事長沈根蓮說:我們是生產經營性企業,在經營效益較好時,也會考慮投資,像買房、買地等,但我更愿意將資金投放到企業的擴大再生產上,所以我就不會有很多東西做抵押,因此在我急需資金的時候,銀行囿于有關規定,很難提供相應服務,所以希望銀行的金融產品,要根據不同客戶的實際情況有所變化,要具備可操作性,而不要僅僅停留在概念上。 當然,劉帆的不滿不僅僅是設備不能抵押一件事,對銀行的貸款期限,他也頗有微辭。他說,目前銀行對中小企業不做中長期貸款,已經成為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貸款審批有個流程,一年期貸款的實際有效使用期只有11個月左右,對企業還款壓力較大,而且不利于企業的生產經營。他認為,銀行應有選擇地對中小企業開展3至5年的中長期貸款業務。 相對來說,沈根蓮今年上半年的一次貸款經歷,更凸顯出目前中小企業貸款的尷尬處境。當時,因為市場的偶然因素,她在國內的兩家主要競爭對手進行業務調整,使得公司客戶量激增,帶來極大的資金壓力,由于國有商業銀行貸款審批程序太慢,她開始和一些股份制商業銀行接觸。沈根蓮說,雖然她感到兩者之間的經營理念、風格很不一樣,而且很快拿到了貸款,問題是他們給我的錢超出了我的需要,他們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希望我們多貸一點,二三百萬他們根本不和你談。我們是量入為出,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們的融資成本,但我們也有所得,就是和他們建立了融資渠道。 沈根蓮的尷尬在于,她一開始把問題想的過于簡單,以為可以“小對小、大對大”,但結果卻是大銀行覺得她太“小”,小銀行也覺得她太“小”,愿意做大(業務)。所以,她的結論是,我不是大銀行的目標客戶,也不是小銀行的目標客戶,他們不會為我設計一個單獨的金融服務產品。那么,我是誰的目標客戶呢? 這的確是一個嚴肅的話題。說實話,中小企業、尤其是成長中的中小企業,他們的訴求與市場化程度愈來愈高的商業銀行的追求,存在某種先天性的矛盾。銀行要求利潤最大化,對中小企業的貸款,顯然與這種要求有很大距離。但銀行也是企業,市場經濟下的競爭機制,使得銀行對中小企業存在,絕對不敢等閑視之,這是兩者建立信貸關系的理論基礎。有了這個基礎,就有了滿足中小企業訴求的空間,中小企業也就有了和銀行平等對話的權利。也許,從這個角度理解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會引發我們很多新的思路和解決辦法。 9月6日,當記者就對中小企業信貸模式等問題在四川銀監局進行采訪的時候,該局副局長王澤平表示,目前商業銀行還沒有完全擺脫粗放式經營發展模式,在管理機制和營銷方式上,還不能有效滿足中小企業的需求,一些銀行缺乏客戶識別能力和培育潛在客戶的經營理念,往往把傳統的貸款管理模式照搬到中小企業貸款管理中,金融產品的創新進度不夠,使中小企業貸款商業化經營發展滯緩。對此,王澤平說,四川銀監局已要求各家商業銀行,要在風險可控的基礎上,創造性地開展中小企業貸款業務,要量體裁衣、因地制宜,并以此提高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銀監局將努力為商業銀行改善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創造良好的監管政策環境。 二 考察一下記者在成都、重慶采訪過的6家企業,與銀行發生第一次信貸關系的時間和方式,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劉帆的企業成立于1997年,當時注冊資金50萬元,據他介紹,每年以40%左右的速度增長,今年上半年已完成銷售9000多萬元。因為沒有抵押物,直到2002年才由成都中小企業擔保公司擔保,獲得了銀行的第一筆500萬元技改貸款,對企業發展起了“雪中送炭”(劉帆語)的作用。 羅小農的企業成立于1994年,10多萬元起家,目前已有總資產2300多萬元,從前一直靠自有資金生產,量一直沒有做大,2002年由當地政府出資的一家擔保公司全額擔保,獲得第一筆銀行200萬元1年期貸款。 沈根蓮的企業成立于1990年,今年上半年銷售收入是8000多萬元。沈根蓮談起她的企業非常自豪,說10年前就已經是所在區的納稅大戶,現在仍是,可當時的納稅大戶惟有她一家“碩果僅存”了。她與銀行發生貸款的關系比較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 以上三家都是生產型企業,記者在重慶接觸到的幾家企業,也有著類似的經歷。 他們的共同特點是什么呢?一、都是在企業完成了自身積累、有了一定的發展規模和速度以后,才獲得了銀行貸款。二、擔保和抵押成為主要的貸款方式。三、企業受自有資金的限制,即使產品有市場、有銷路,但只能坐失發展良機。羅小農和那家模具廠對此有切膚之痛,而重慶的一家流通型企業,在沒和銀行打交道以前,年銷售額徘徊在1.5億元,有了銀行貸款的短短三四年間,年銷售額已接近四五個億。四、銀行信貸仍是他們融資的主要渠道。據這幾家中小企業反映,雖然現在包括企業短期融資債券在內的直接融資渠道增加,融資方式和手段也日益多元化,但受準入門檻以及融資成本的限制,企業仍盡可能地選擇銀行貸款。 其實,如果站在中小企業的角度看銀行,銀行的確在經營理念、管理機制、信貸模式等方面,存在需要改進和加強的地方;而如果站在銀行的角度看中小企業,中小企業也的確存在資信水平較低、財務機制不健全、誠信意識不夠等現象,問題的關鍵在于,雙方能否在一個對等的基礎上,通過政府或其他中介機構,通過相互合作,來互相促進、共同發展。記者在兩地的采訪中,覺得很有收獲的一件事情就是,在對待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上,企業和銀行對自身存在的缺陷都有了較為清醒的認識。 三 沈根蓮曾結合其企業成長經歷這樣談到,我們一開始是解決生存問題,發展起來以后才開始當作一項事業在干,發展初期要盡量降低成本,難免有不規范的地方,但在有了一定規模和品牌意識以后,就要考慮企業發展的戰略和方向了,因為這時不僅僅關系到我個人,還關系到我們企業幾百名員工的生存狀態。我長期和銀行打交道,很能理解銀行的苦衷。我認為中小企業首先在財務上、業務流程上要規范,其次行為要規范,你的資產才兩千萬,偏偏要做兩個億的事情,銀行怎么支持你?企業要發展,一定要擴張,但要有核心產品,不能僅僅憑著銀行貸款,更不能將銀行貸款當做利潤來使用。 這個看法得到了羅小農的贊同。羅小農同時表示,在與銀行合作中,企業的各種行為,包括報表的審計、企業的管理等也逐步得到了規范,而且,為了與銀行保持良好的溝通狀態,他們還經常就企業的定位、發展等重大決策向銀行咨詢,征求銀行的意見。 與沈根蓮的企業保持長期合作關系的是工行青龍支行。據該行行長張毅華介紹,生產型企業資金流動性強,不可能去買很多的土地、房產等可做抵押的物品,當今年上半年沈的企業急需資金的時候,從審貸程序上支行無法提供貸款,他也感到很困惑,所以鼓勵企業尋找股份制銀行的幫助。張毅華說,支行對第一次打交道的中小企業非常謹慎,現在有的企業是“你想要啥子材料,它就給你提供啥子材料,真假難辨。”曾經有家服裝企業,申請貸款的時候,從材料上看非常規范,但我們信貸科的同志感到不放心,在一個星期天特意開車跑到廠里去買衣服,結果咋樣?人家說,這個企業三年沒生產了,你來買啥子衣服?張毅華說,銀行和企業不一樣,企業有30%的把握就可能會做一件事,但銀行要有100%的把握才會去做。 中小企業融資難是一個老話題,解決起來既不是某個部門、某個行業的事情,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時,隨著國家宏觀經濟形勢、金融形勢的變化,中小企業融資的外部環境也會有所變化。至少在目前階段,記者認為,必須對各級地方政府的作用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要按照經濟規律辦事,充分發揮各級地方政府的積極性,才會對解決這個問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9月5日,從劉帆的企業采訪回來的路上,記者向同行的四川銀監局城市商業銀行監管處副處長李金明請教銀行對機器設備抵押的有關規定,李金明說,銀行并沒有對機器設備能否做貸款抵押有明確規定,有關銀行沒有對劉的設備做貸款抵押,可能出于以下考慮,一是缺乏相關技術人才,劉的機器設備專業性太強,評估價值不好確定;二是機器設備折舊率很高,技術更新快,變現很難。李金明的解釋合情合理,但回想起這幾天來在采訪中的所見所聞,有很多問題記者還沒有找到答案,比如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模式問題、銀行的信貸激勵約束機制問題、地方政府的定位問題、擔保機制問題,當然,也包括沈根蓮的疑問:我是誰的目標客戶?。 編后 “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系列報道到今天告一段落。這一系列報道的報道對象,從地域上看,包括了東部和西部;從職能部門來看,既有監管者,也有貸款發放者即銀行,有貸款接受者即中小企業,還有政府相關部門,總的來說,基本上包括了與此問題相關的各個方面。然而,不管地域分布多么分散,職能部門的職能有多么大的差異,如下兩點認識是共同的:一是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確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二是解決這一問題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而是需要一場深刻的變革。因此,本報今后將繼續關注這一問題,也希望讀者關注我們這一方面的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