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理財 > 理財圈 > 正文
 

銀行理財市場的發展方向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20日 11:06 《卓越理財》雜志

  文/馬文祥

  支持商業銀行按照現行模式發行的理財產品的根源,在于我國金融市場的分割而產生的無風險套利機會。這一點從現行的理財業務模式就可以看出:各銀行理財業務的名稱、形式和條款雖有差別,但實質上都是銀行根據可獲得的國債、金融債和央行票據的期限與收益,將理財產品的期限與所持債券資產的期限盡可能匹配,在市場分割造成債券市場利率高
于存款利率的情況下,銀行可以確定一個位于兩者之間的投資人“預期收益率”,通過本行網點發售給客戶,實現投資人和銀行雙贏的無風險套利。在此基礎上,銀行還可以增加搭配銷售存款等方式,進一步增加自己的盈利的空間。這種模式可以稱為銀行理財業務的“套利模式”。

  因為是套利模式,所以也就容易把這種

理財產品理解為是銀行讓利于投資人,這其實是基于銀行的收益風險模式不發生變化前提下的一種誤解。在該前提下,銀行僅僅是將存款負債轉化為理財負債,增加了自身資金來源的成本,讓利于投資人。然而事實卻不僅如此,銀行的自營業務是通過吸收存款投資于債券市場獲得利差,這部分利差是對銀行承擔流動性風險所做的補償;而套利模式下的理財業務是為了獲取存款與債券市場之間的利差,其套利的投資行為與銀行自營業務在債券市場上的投資幾乎是完全獨立的,風險收益模式與銀行自營業務的風險收益模式有著本質的區別,銀行讓利的說法并不完全正確。

  現代金融理論告訴我們,無風險套利機會隨時都有可能出現,但是都不可能長久地存在,多數銀行在設計

理財產品的時候出于短、頻、快的需求,將業務范圍本來非常廣泛的理財業務局限于套利模式,銀行理財業務的正常發展因此出現了先天不足。

  業務定位不合理。由于是無風險套利,經營業務的銀行基本上已將可能面臨的所有風險鎖定,所有問題都在銀行的掌控之中,可以說理財業務已經是穩賺不賠。但是,這種無風險套利的機會不可能永遠存在下去,即使人民銀行不通過貨幣政策調控的手段抹平套利的空間,銀行間激烈的競爭和存款利率市場化的推進,也會把這部分空間熨平。寄希望于套利模式能夠長久發展,說明各家商業銀行對這一問題的準備明顯不足,目前出現的困難局面就是這一問題最好的印證。

  收益分擔模式含混不清。在各家商業銀行的產品說明書中,對理財產品的投資及無風險套利過程都諱莫如深,對銀行的收益更是只字未提。人民幣理財是委托理財的一種形式,投資人是理財投資風險的主要承擔者,理財的所得扣除必要費用(事先應有明確規定),剩余所得也應該全部歸委托人所有。在實際運作中,銀行人民幣個人理財產品交易文件中的收益率名為“預期”實為“固定”,產品到期,按交易文件中載明的預期收益率支付客戶收益,實際投資收益率與預期收益率之間的差額部分作為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費率,這種形式顯然與代客理財的本意相矛盾。其后雖然有部分商業銀行提出了收取手續費或管理費的條款,但理財固定收益的實質并沒有太大的改變。如果商業銀行繼續按照這種模式經營人民幣理財業務,必將成為未來這項業務的一大風險隱患。

  風險揭示和信息披露不完全。在產品定位沒有界定清楚的情況下,商業銀行實際上在以自身的信譽作為支撐,發售介于基金和資產證券化之間的理財產品,形成事實上的固定收益理財。作為投資人僅需要關心銀行到期能否足額兌付的信用風險,因為這種風險沒有得到充分披露,銀行因為顧及自身的形象,只能通過內部管理來消化這種風險。目前的情況是,一方面套利空間在縮小,另一方面銀行在通過價格戰來提高競爭力,當風險度超過銀行的接受能力以后,銀行不得不對套利模式的理財業務重新審視和反思。

  那么,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方向在哪里呢?當然,現在就宣布套利模式的理財產品已經死亡或許為時過早,畢竟只要有套利機會存在,就會有其生存的空間,但是套利的本質決定這種模式絕不可能成為大規模存在的常規業務,更不可能成為銀行服務大眾、提高競爭力的手段和武器。國內商業銀行如果希望人民幣理財業務能夠成為新的業務核心,還需要從理財業務的本質入手,重新定位理財業務,重新設計和規劃理財業務的發展模式。

  建立有效的風險收益分擔機制。理財業務在性質上與信托、基金產品比較類似,至少包括投資人(委托人)和管理人兩方以上的當事人。商業銀行開展理財業務也應該向理財業務的本質回歸,將業務定位在中間業務范疇。為此,商業銀行需要將理財資產做表外處理,與銀行的自營業務相分離,杜絕相互之間發生利益輸送,同時進行嚴格真實的信息披露,忠實履行管理人職責,確實做好理財資產的保值增值。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理財業務轉換銀行收入結構和分散風險的目的,促進商業銀行各項業務的健康發展。

  增強研究和風險定價能力,提高資產管理水平。過去在債券市場和貨幣市場居于主導地位的商業銀行已經積累起了豐富債券投資經驗,但是由于自營業務的投資側重于短期流動性和長期收益性,而理財投資對流動性、收益性、安全性和期限匹配的要求都兼而有之,個體差異較大,商業銀行已有的經驗在理財業務上并不完全適用,而且面對客戶多樣化的理財需求,僅僅靠債券投資已經很難滿足。因此,商業銀行除了將積累的經驗用于理財業務以外,還要充分學習

股票、外匯以及衍生產品等多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投資技能,借鑒國外先進的風險預算等風險定價方法,向著資產管理方向發展。

  提高服務質量,增加個性化理財產品。目前國內理財市場一個共性的特點就是產品存在高度的同質性,缺乏個性化差異,銀行理財也是如此。這就使得銀行過于注重通過價格戰來提高競爭力。一方面是因為目前的理財產品技術含量低,易于復制;另一方面是個人投資者的需求也存在較大的趨同性,這就使得銀行開發新產品的思路較為狹窄。從長遠來看,除了提高資產管理質量之外,提高服務質量也是增強理財產品競爭力的重要手段,銀行可以在產品差異化方面下足功夫,針對不同的客戶群體和細分市場提供不同的理財產品,比如已經出現的“教育理財”、“富人銀行”等。這些措施都有助于防止理財業務陷于價格惡性競爭的泥潭。

  最后,理財業務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正確的監管引導和良好的外部環境。監管部門應該鼓勵和支持銀行的產品創新,規范業務管理,從市場準入、信息披露、關聯交易和稅收政策等方面進行規范,為理財業務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