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中間業務賠錢賺吆喝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19日 03:12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 |||||||||
賠錢的買賣誰會做?素來精明的銀行卻一頭鉆進去不能自拔。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近日在“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論壇”上直斥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中所存在的非理性、低層次競爭。他指出,“隨著中間業務日益成為各商業銀行競爭的重要領域,各行為了占市場、上規模,紛紛采取降低收費標準、不收費甚至倒貼的做法,你高我低,你低我免,你免我倒貼,嚴重威脅著中間業務市場的發育,其最直接的后果是中間業務量與收入不成比例,銀行賺了熱鬧賠了錢。”
銀行有苦難言 隨著傳統存貸利差在銀行收益中所占比重逐漸縮小,中間業務勢必成為新的利潤增長點。對于這一大勢所趨,商業銀行并非視而不見。 平心而論,中間業務目前已經成為中國各商業銀行業務競爭和創新的重要領域。從2002年至2004年,境內中資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從3.8%提高到了8%左右,實現了較大跨越。 但是這種發展與外資銀行咄咄逼人之勢相比仍顯嚴重滯后。中國銀行行長助理諸鑫強直言:“中資銀行中間業務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外資銀行中間業務卻是步步走高。” 從數字對比來看,2004年,四大銀行中只有中國銀行的中間業務占經營凈收入比重達到14%,其他3家銀行均在10%以下。而國際上大的銀行中間業務對銀行收入的貢獻率已達到30%-70%。如花旗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占比達70%,英國巴克萊銀行更達73%左右。 差距并不止于此。從業務構成來看,中資銀行所開展的中間業務品種稀少,且大多集中在技術含量較低的結算、匯兌及代理收付等對盈利貢獻度較低的領域。而外資銀行所開展的中間業務類型廣泛,高附加值品類更是占據了相當大的的比重。 更有甚者,目前我國各商業銀行已經開展的中間業務大約有260余個品種,但是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不收費的,例如郵寄對賬單、代發工資、銀證轉賬等業務都不收費。由此,隨著銀行開辦的中間業務越來越多,所占用的場地、網絡、人力、技術資源也日益增加,銀行經營成本日漸上升。某銀行高管感慨道,“這是銀行自己捆住了自己的手腳。” 這位高管舉例稱,“如工商銀行代收交通罰款這一個項目,前后投入就達1億元。另外,以前銀行免費為電信代收手機費的過程中,僅一張地稅局監制的電信收費發票的成本就要0.21元。所以銀行為此掏出的補貼也是驚人的。” 那么銀行為什么要做這種賠錢買賣呢? “從根本上來說,這還是觀念落后的體現。”該人士指出,目前中資銀行執著于存貸款業務,“中間業務不過是‘副業’,是為存貸款服務的。”他表示,相當多的商業銀行通過少收費、免費服務甚至墊付資金的方式開展中間業務,以此作為爭奪銀行存款份額的手段,致使銀行在中間業務經營中出現惡性競爭局面,相應地使客戶對銀行收取手續費缺乏認識,慢慢形成了享受中間業務免費服務的觀念。 然而基層單位的聲音更多地透著無奈。“以中資銀行的資產質量,萬一出現存款大搬家的情況,怎么辦?”工行上海市分行某客戶經理反問記者。而在他看來,中資銀行偏重存貸款自有其合理性:“有了存款,不論是發放貸款還是上存人民銀行,就有利潤。” 除了流動性、盈利性的考量外,境內嚴格的金融管制亦為不少業內人士所提及。 “要發展中資銀行的中間業務,當務之急就是要改善中間業務創新的政策環境。”中國農業銀行副行長張云說。 遭遇定價困擾 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橫亙在中間業務發展的道路上,即銀行服務如何收費。現在的情況是,由于利潤微薄,商業銀行創新動力不足,而創新動力不足,又會加劇中間產品層次低下,難以盈利。 對此,中央財政金融大學金融系主任史建平認為:“銀行實施收費服務是大勢所趨。各銀行憑借自身的實力、信譽和優質服務實行優質優價的收費政策,不僅有利于銀行間進行公開公平的競爭,給消費者提供更多的選擇余地,同時將促使中資銀行真正建立起科學、規范的成本效益核算機制,大大提高銀行服務水平。” 建行在此方面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率先實行跨行ATM機取款收費后,該行又在今年全面推行了小額賬戶收費。對此,各種議論此起彼伏,爭論不休。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何帆研究員出言謹慎:商業銀行應廣泛調查和了解社會對中間業務的需求,以及不同中間業務品種所依托的消費群,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業務。惟有如此,高質量的服務才會吸引優良的客戶群,最終帶來高效益。 這其實還是一個性價比的問題。有調查顯示,80%的客戶表示愿意接受銀行推薦的個人理財建議和方案,70%的客戶表示在接受理財服務后愿意支付一定的手續費。但目前中資銀行向消費者提供的真正意義上的理財產品很少。 這種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式的考問,實則反映出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收不收費,而在于如何收費。 但這恰恰是中資銀行的軟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主任巴曙松認為,隨著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迅速深化,當監管機構逐步把定價權轉移到金融機構手中時,不同領域的金融機構幾乎同時遭遇了“定價困境”。“缺乏足夠的數據、足夠的經驗、足夠的激勵約束、足夠的投入,金融機構很難準確定價”。 形勢迫人。中行行助諸鑫強說,外資銀行不僅在保險代理上加強戰略配置,還對QFII的新增額度發放有著更大的期盼。此外,另有消息稱,新的銀行卡法規政策有望年內出臺,外資銀行在中國境內發行銀行卡的障礙將被掃除。種種跡象顯示,中資銀行中間業務發展遭遇瓶頸的同時,外資銀行的中間業務領域卻正越走越寬。這種競爭力的反差,用唐雙寧的話說就是,“國內一些銀行對中間業務發展趨勢認識不足,對中間業務思考、研究、投入不多,發展中間業務的主動性、緊迫性不強。” “(差距)取決于我們金融業務發展的水平和程度”,銀監會政策法規部副主任李伏安認為,“目前的瓶頸是銀行沒有一個有效的激勵機制,去刺激銀行主動設計老百姓需要的產品。”他進一步建議說,銀行可以做大量調查,以最有效的方式確定成本,設計相應的服務產品和價格。“如果老百姓能夠歡迎,這個市場能夠做起來的話,銀行收費也會逐步增加,從而慢慢地向國際上一些大銀行看齊。” 作者:本報記者 衛容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