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理財 > 理財圈 > 正文
 

我國個人信用體系:小荷才露尖尖角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15日 10:01 金時網·金融時報

  記者 張正華

  個人信用體系作為社會信用體系的基礎,近幾年來,其重要性已日益凸顯出來。據有關專家測算分析以及保守的判斷,在中國市場的交易中,由于缺乏信用體系,使得無效成本占GDP的比重至少為10%—20%。有關部門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每年因逃廢債務造成的直接損失約1800億元;國家工商總局統計,由于合同欺詐造成的直接損失約55億元;還有產品低
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種損失至少有2000億元;由于三角債和現款交易增加的財務費用約有2000億元;以及不合理的稅外收費和不必要的審批造成的各種費用約3000億元,另外還有逃騙稅款損失以及發現的腐敗損失等。

  有調查顯示,失信在我國僅次于腐敗,已經成為阻礙經濟發展的第二大因素。在一個存在信用危機的市場環境中,守信成本相當高,而反之短期內失信收益卻不低。這種信用氛圍,惡化了市場環境,以致出現了守信者步履維艱、消費者提心吊膽的不良局面。

  為維護金融穩定,防范和降低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促進個人信貸業務的發展,保障個人信用信息的安全和合法使用,中國人民銀行日前公布了《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管理暫行辦法》,并自2005年10月1日起開始實施。

  據了解,我國個人信用制度建設是在“九五”末期國內市場出現疲軟、內需不足的形勢下提出并開始起步的,是隨著商業銀行個人消費信貸業務的增加而產生的客觀要求。

  1999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頒布了《關于開展個人消費信貸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逐步建立個人消費貸款信用中介制度”,“信用制度是個人消費信貸業務發展的重要條件”等建議。2000年4月1日,我國正式頒布實行了《個人存款賬戶實名制規定》,該制度的推行,成為建立我國個人基本賬戶和個人信用資料庫的基礎。2000年7月1日,在人民銀行的積極參與和支持下,上海市率先開展了個人信用聯合征信的試點工作,100多萬上海市民成為中國首批擁有信用記錄的個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民銀行上海分行和上海市信息辦于2000年2月聯合印發了《上海市個人信用聯合征信試點辦法》,這是國內第一部聯合征信的政策性管理辦法,為聯合征信擬定了初步的法律框架。這一系列文件規定的頒布對促進我國個人信用制度的建設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從我國目前現狀看,社會生活的信用化程度并不高,有信用記錄的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很低,覆蓋面有限。對于今天的中國人來說,雖然在大城市中

信用卡的使用已不少見,但現金交易仍然是人們主要的結算方式,貸款消費更是少之又少。因為這些原因而留下信用記錄的人數不多,也就不令人奇怪了。

  “小荷才露尖尖角”,目前我國個人信用體系還只是一個雛形。個人信用體系的主要內容如個人商業信用記錄、社會公共信息記錄及相應的資質認證,信用等級評估等功能還沒有建立完善并發揮作用,相應的數據庫的建立還需要時日。要想盡快完善這些功能,專家們的普遍看法是,應加快建立健全全社會的信用網絡查詢系統。依據客觀、公正、獨立的原則,培育個人信用調查與評價的中介機構,建立起個人信用記錄的檔案,以對整個信用作出整體評價。同時,還應建立一個全社會共享的、公正的個人資信咨詢網絡,使跨行業、跨系統的資源實現共享。同時,應充分利用商業銀行,

郵政金融機構等先進的綜合網絡等信息傳導手段,按客戶設置戶頭。以個人基本賬戶為核算基點,通過建立個人信用基本賬戶系統,最終實現金融機構為客戶服務的多項功能。

  要提高全社會的信用制度,還需要大力推行

銀行卡、個人支票、網上支付等先進的支付手段,完善自助銀行、電話銀行、網上銀行的推廣普及,最大限度地提高支付方式的現代化。

  對我國來說,建設現代化的個人征信管理體系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必然。而要建立起一個相對完善的個人信用體系則絕非易事,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需要政府各有關部門、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個人信用中介機構等部門的密切合作與協調配合,還需要國家出臺有關個人信用制度的法規,落實有關的配套措施,明確各部門所負的職責,完善相關制度和規定,使個人信用制度登記、評估、使用等符合法定的程序,在法律的框架范圍內合理運行。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