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雄鷹
8月23日,保監會公布最新統計數據,截至今年7月,我國產壽險保費收入總計9039.11億元,較去年同期的6786.38億元,增長33.19%。
財險方面,人保財險占總保費比重持續下降,今年7月占比下降至38.83%,而去年同期占比41.93%。但人保財險、太保財險、平安財險三巨頭占總保費比重持續上升,截至今年7月占比達到66.13%,超過去年同期的65.46%。
壽險方面,太保壽險、新華人壽、泰康人壽對于“老三”位次的爭奪激烈。截至今年7月,三家公司保費收入呈現膠著狀態,太保壽險和泰康人壽差距僅為13.69億元。不過位居市場第一、第二的國壽股份和平安壽險依然領先優勢明顯,保費收入分別達到2147.02億元和1010億元。
同樣的位次之爭也發生在外資保險公司之間,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正處在深陷并購之中的友邦止住長達半年的落后局面,回歸外資壽險第一。據保監會最新數據,截至今年7月,友邦單月保費增長6.96億元,從勁敵中意人壽手中重奪外資壽險市場份額第一。
這不是“外資市場老大”之位第一次從友邦手中旁落。早在去年2月和3月,中意人壽就曾取而代之。今年1月,中意人壽以7.86億元保費超過友邦奪下第一,今年2月至3月,中意人壽、光大永明、華泰人壽把占市場前三,友邦被擠出三甲。此后,友邦保險位次逐月上升。
友邦奪回第一,與競爭對手的不穩定表現大有關系。例如其第一大競爭對手中意人壽2月份單月保費最高達到12.46億元,但4月份僅有2.45億元,環比下降了78.52%;光大永明3月份單月保費10.55億元,同比增長超過811.42%,雖然之后幾個月該公司保費同比增長均超過400%,但6月份單月保費已經回落至2.08億元。
反觀友邦,除了2月份單月保費收入以5.13億元同比減少28.4%外,其余幾個月單月保費收入均為6億至7.5億元之間。
友邦得以在并購危機中穩扎穩打,其代理人隊伍的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光大永明、中意人壽,乃至華泰人壽均將“短、平、快”的銀保渠道作為重要的銷售渠道,一方面帶來了保費的快速增長,同時也帶來了業務的不穩定性。
今年以來,“友邦拆分上市”、“保誠并購”、“友邦總裁麥智信不滿保誠并購”以及“中資財團參與并購”等傳聞不斷,友邦保險內部的穩定性一度令外界懷疑。在2010年友邦全新品牌形象的發布會上,友邦保險中國區首席執行官蔡強表示,關于公司的并購重組傳言不會影響到公司正常運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