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雙軌制有違公平,可又何止雙軌制有違公平?
作為一項基本保障制度,首先應該遵循的就是公平原則,而我國養老體系事實上的“多軌”制,則與這一原則背道而馳。
雙軌制合并尚在研究、全民統一標準的終極目標尚未確立、居民養老標準過低都是中國養老體制通往公平之路上的巨大障礙。
雙軌制合并遙遙無期
已經退休的老爺子一個人比兒子媳婦一家人掙得還多,這樣的情況,從小城鎮到大都市,比比皆是。
在河北的一個普通縣城中,小王一家的狀況也是如此。小王與愛人在當地散熱器廠上班,每月工資加起來2000出頭,小王的父親則是當地民政局的退休公務員,退休前曾任民政局副局長,退休后每月工資2000多元。
“父親一個人比我們兩口子加起來掙得都多。主要就是因為我們是企業,工資全靠效益,現在廠子效益都一般,而父親是行政單位,工資標準比較高。”小王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要按照退休工資的標準,那差的就更多了,因為退休工人沒有獎金一說了。
在當地,小王單位的退休工人一個月剛剛能拿到1000元。
企業與行政事業單位退休工資差距懸殊,這是一個全國性的問題。
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公共政策與政府績效評估研究中心主任王梅曾向媒體表示,目前,公務員退休之后退休金與其在職工資的替代率約為80%,而企業,則僅僅是接近50%的水平。
因此,即使退休前工資水平相當,但退休后,差距立刻就顯出來了,退休前工資水平相當的工人與公務員的退休工資可以相差一半。
“這公平嗎?當然不公平。我們工作不一樣,可都為社會做了貢獻,既然退休前工資相當,就說明我們的價值也是相當的,為什么退休之后就有這么大的差距?”66歲的原北京市南郊木材廠退休工人王先生對此意見很大。
近年來,呼吁雙軌制并軌的聲音一年比一年大,相關部門不得不對此作出回應。
3月4日,全國政協委員、人社部副部長胡曉義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上表示,對于養老金雙軌制等一系列問題,相關部門正進行綜合研究和頂層設計。3月5日下午,全國政協保障福利界別小組討論結束后,胡曉義再次被記者“圍堵”追問,但針對養老金雙軌制合并時間表的問題,胡曉義給出了“無法回答”這個令人失望的答案。胡曉義表示專家對消彌“養老金雙軌制”提出了各方面意見,“我們都在匯集,要博采眾長”。
事實上,去年他就曾表示,雙軌制終將合并統一。
雖然不是最新表態,雖然改革依然遙遙無期,雖然胡曉義的回應缺乏令人振奮的實質內容,但胡曉義的回應依然觸動了民眾那根最敏感的神經,在社會上掀起新一輪對養老問題的大討論。
截至3月6日17時,河南商報和河南一百度[微博]聯合發起的網絡調查顯示,認可養老金雙軌制的投票網民僅為11.5%,高達88.5%的投票者不滿意現行的養老金雙軌制。
有55%的網民給出3分及以下分數,這也意味著超過一半網民對現行的養老金雙軌制嚴重不滿意。44.9%的投票者認為,公務員等人群不繳養老保險卻享受高額退休金,增加了國家財政負擔;另有30.2%的投票者認為,雙軌制嚴重挫傷了企業職工的工作積極性。
“這是一個政策性的問題,我贊成把企業養老金統籌起來,與行政單位大體持平。”全國政協委員高永中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
既然雙軌制不合理已經達成共識,但為什么這個問題卻始終未能解決?雙軌并軌究竟難在哪兒?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前副部長劉永富曾表示:“如果給企退人員增加一塊錢,就得5個億;如果每人增加100元,就得500億。”言外之意是資金不夠。
但很多人并不認同這樣的說法。
高永中就表示,雙軌制并軌最大的困難是觀念,就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而資金不是最大的問題,可以由財政、社會、企業共同出資解決問題。
全民統一標準目標尚未確立
“我們的養老幾個軌呢,何止是雙規?”在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民政廳原廳長李宏塔看來,要解決養老的問題,并不僅僅是解決雙軌制那么簡單。
“就我們目前的養老體系而言,城鄉居民和原來大集體的不一樣,大集體的和全民的不一樣,全民的和事業單位不一樣,事業單位又和公務員不一樣。”李宏塔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多軌并存是我們目前養老體系的現狀。
養老金雙軌制的弊病顯然是目前最熱的話題,就在人們熱議這個話題的同時,一個新的話題也漸漸熱起來,那就是多軌制養老體系造成的不公平問題,不少人呼吁,應該逐步建立全民統一標準的養老體系。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李霞也指出,多軌制養老金之間差距偏大。應建立基礎養老金國家統籌、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的全國統一的國民養老金制度。逐步提高國家層面的統籌力度,并根據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確定國家統籌的不同比例。
“人分三六九等是不對的,對于有特殊貢獻的人,可以設立補貼、獎勵,但基本的保障制度應該是一樣的,沒有很大差別。”李宏塔指出。
李宏塔的這個看法得到了委員們的一致認同。
“統一標準是方向這個沒錯,應該做一個規劃。”高永中表示。
不過,就在是雙軌制問題解決都遙遙無期的目前,談建立統一標準的全民養老體系似乎有些為時過早。
因此這些委員們都表示,統一標準的養老體系建設是目標,但是一方面,也要根據實際,承認差別的存在;另一方面,在推進上需要循序漸進逐步推進,不可能在短期內取得大的突破。
但是,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決策層對于建立全民統一標準的養老體系尚未達成共識,這一目標還遠遠沒有確立。
這一問題存在的根源,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共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主任王長江看來,就是我國養老體制的改革缺乏一定的“調”。
王長江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我國各項改革,包括養老體制的改革,其思路都存在誤區,就是把改革當做了一項常規工作,缺乏統籌。一談改革,就是號召幾個部門去落實。而各個部門都是從自己的角度解決問題,都存在局限,不可能思考得全面。
“改革都需要統籌,比如養老體制的改革,與人社部、民政部、財政部都有關系,這就應該歸到中央改革委員會的職責中。由中央改革委員會確定大體方向,比如任何人權利都是一樣的,退休后一律平等,那在具體的改革中思考所有問題就要先思考這個原則。”王長江指出,由一個更高層次的部門來統籌改革,確定改革的核心目標和原則,這才算確立了改革的前提。而所確立的目標和原則,必須是該項改革涉及到的所有公眾認可的,而不僅僅是部門認可的標準。
李宏塔則表示,養老體制改革能否取得大的進步,根源在于能不能下決心的問題,下了決心,就要完成立法工作。“建立統一標準的養老體系,前提是立法。否則爭論來爭論去,沒個說法。我不同意利益集團的說法,關鍵是鉆了法律的空子,沒這個法。”
居民養老標準過低
事實上,多軌制體系設置導致的問題并不僅僅表現在企業與行政事業單位的退休差別,也就是雙軌制問題,一個影響面同樣廣,卻還未被人們足夠重視的問題,便是城鄉居民養老標準過低,與職工養老保險差距懸殊。
由于曾經多年從事民政工作,李宏塔對這一點關注最多,也感觸最深。
2011年,李宏塔曾提過一個關于新農保的提案,建議在本屆政府任期內,要實現農村養老保險全覆蓋。
沒想到,事情很快有了結果。2012年,我國養老保險不光在農村實現了全覆蓋,而且實現了城鄉一體化全覆蓋。
“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企業,都有了養老保險,人民群眾也就是城鄉居民是社會保障最后的一個大缺口,現在也已經補上來了。”談到這些,李宏塔很欣慰。
“但是現在的問題是,城鄉居民的養老標準太低。”李宏塔告訴記者,今年的提案就是呼吁提高城鄉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的標準。“按照現在的標準,每個月基礎養老金只有55塊錢,太低。我們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但是像這部分人,靠這些錢是遠遠達不到小康水平的。”
來自革命老區的全國人大代表、湖北黃岡市委書記劉雪榮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劉雪榮說,“從目前情況看,隨著物價水平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人每月55元這個保障水平明顯偏低。”
在實際操作中,按照規定,地方政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提高基礎養老金標準。不過,即便提高了基礎養老金標準,從相對值衡量,一般城鄉居民的養老保險仍與當地城鎮職工相比差距懸殊,甚至低于當地低保收入標準。
以北京為例,2009年,北京市在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基礎上,在全國率先施行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北京市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的繳費和待遇水平,于國家標準。北京市的個人繳費標準為每年960元至7420元,不設具體檔位,個人可根據自身承受能力,在960元至7420元之間任選一個金額作為自己的繳費標準。基礎養老金標準則為每人每月310元,截止到2011年4月,北京市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待遇為月均430元/人左右,甚至低于同期城市低保標準。2011年,北京城市低保標準為家庭月人均收入480元。
而同期,即使是養老金水平較低的北京市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也有2268元,差距懸殊。
李宏塔建議從明年開始,做到讓基礎養老金標準翻一倍,從現在的每個月55元提高到每個月100元。以后每年,再適時調整基礎養老金。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能提高到每月200元。“每年2400元基礎養老金,稍微超出貧困線一點,這樣養老才有基本保障。”在采訪中,李宏塔稱,困難人群的養老問題依賴于政府,政府在制定政策時,要充分考慮困難人群的境遇。
劉雪榮則建議,根據國家財力和實際參保情況,與經濟發展同步,適當提高中央轉移支付補貼,同時增加地方財政的投入,這樣不僅能提高城鄉居民的保障水平,也有利于城鄉養老保險制度的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