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定位:在“政策調整”中進退
“根據瑞士再保險集團出版的SIG-MA報告,2004年的人均壽險保單擁有量日本為5.4張,美國為3張,而中國只有0.1張,即使是在壽險業發展較快的北京、上海、廣州,人均壽險保單擁有量也只有0.18。”作為中國第一家外資保險公司,美國友邦保險有限公司登陸中國市場的目標一直非常明確,“中國壽險市場的發展空間不可估量。”據友邦保險有關人士稱
。
然而,產品的無形、理賠的不確定、投資的長期性和風險管理的復雜性,壽險業諸多特點決定,如果沒有一個科學的游戲規則和一個完善的制度環境,其發展依然會處于尷尬的境地。
針對近幾年來國內逐漸升溫的健康險需求,“在我國目前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全普及的情況下,我們對目標市場進行了細分。”據張劍敏介紹,對國內完全沒有參加社保的人群,人保健康設計的模式是從最基本的保障做起,對已經參加社會保障的人群則是“缺什么補什么”。
正因為國內社會醫療保障制度不發達,經營健康險的保險機構,其市場定位往往受制于該項制度的經常性調整。某壽險公司健康險部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發達國家有長期、終身的健康醫療險,即投保人不論生病與否,都能長期投保,這是消費者最希望看到的情形,中國消費者也有這一需求,但在目前社保制度變動的情況下,開發難度較大。“而且我國社保人群的范圍也在變化之中,原來只是城鎮企事業單位職工參保,我們可針對其他的人群設計長期的商業保障,但很可能過兩年社保人群又擴大到城鎮居民,由于這是強制性措施,我們商業保障只能讓路。”該負責人稱。
面對這一共性問題,人保健康的經驗是,設計出能夠保證續保的產品。“把決定權交給客戶,想續就續,不想續也可不續,這是國外保險業發展初期的一個階段性產品,目前并不多見,大部分都是固定期限的長期保障產品,結果到我國反而適合我們的國情。”張劍敏說,這一模式既適合我國正在調整中的社會醫療保障制度,又從某種程度上滿足了客戶希望得到長期保障的需求。“但和固定期限的長期保障相比,保證續保的費率是自然費率,因此在投保人年老、收入降低、發病率高、保費調高的時候,往往想保也保不起,而長期保障的均衡費率則相對可行。”
[上一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