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聯大眾股變:另一場戲的開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04日 11:57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 |||||||||
10月,安聯大眾中方股東易主,中信信托接手大眾49%的股份,保險市場因此再掀漣漪。其實,安聯大眾不是合資壽險公司的第一次股變。3年前太平洋安泰的外方股東由美國安泰換成了荷蘭ING集團,因是外方母公司之間的易手,業務幾乎不受影響,所以并沒有引起太多關注。本次股東變化則代表了外資保險發展的一種趨向,像供人參觀的標本,備受關注。 虧損引發股變安聯大眾拉開了外資保險股東變動的序幕。站在安聯大眾身后,舉起
如同美滿家庭希望兒女雙全一樣,有野心的保險公司希望產、壽險俱全,這也是謀求金融集團的第一步,所以經營產險的大眾保險才會與安聯大眾有“天作之合”。可事與愿違,安聯大眾成立后,一直虧損,讓本來就家底不厚的大眾保險備受壓力。盡管團險市場已放開,地域不受限制,但大眾保險還是決定放棄,足見在其中受傷之深。最近又傳出大眾保險將被中國人壽收購,與虧損可能有直接關系。 去年新保險公司大舉進入時,有人提出壽險的盈利期為7至10年,提醒保險的股東要有耐心。可這個盈利期在國內還未被驗證,老的中資壽險公司雖然已經在市場上拼殺了10余年(從1992年壽險大發展開始計算),非但沒有盈利,反而因為銷售了大量老保單,而遭受利差損之苦。雖然這幾家大公司的壽險保持了30%多的年增長率,收進了大量保費,卻成為盈利包袱,利差損到一定時間就會影響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這足以動搖部分中小保險公司的信心。 如此看來,時間長短并不是盈利的決定條件,那些已有十幾年發展歷史的保險公司還是看不到盈利的希望。保險公司是否盈利取決于經營環境、投資環境改變,比如投資環境非常好,資金收益率非常高,壽險公司便有扭虧為盈的希望。投資渠道盡管已放得很寬,但保險資金收益顯然沒有隨之提高,已經上市的三大保險公司在證券市場大虧就是明證,大部分保險公司寧可讓資金躺在銀行里也不愿意放出去。 既然盈利無期,那么不管中方股東,還是外方股東,比拼的是資本的耐力,看誰有實力忍住虧損之痛,誰能從股東手中募集資金。撐不下去的,只有選擇退場。 可以預見的是,那些傍了中方股東大款的保險公司,如中意人壽、信誠人壽等中方股東實力強大,能夠在較長一段時間里笑看公司虧損,而那些根基不深的外資公司恐怕就會成為后繼者。未來幾年里,這種股東退場的戲還會在北京、廣州、深圳等地的外資公司上演。當初,保監會審批了那么多合資保險公司,或許料定過結局,因此才讓大浪去淘沙。 股變后的本土化絕大部分的目光都轉向了股東,很少有人注意到股東變化后,外資保險公司在策略、經營后的情況。股東變化畢竟不是演戲,戲演完就散場,保險公司卻還是要繼續經營下去,繼續服務廣大客戶。 股變帶來的最大問題就是保險公司的持續經營受到傷害。新股東加入后,出于自身發展的需要,肯定會調整現有經營策略,因為現有策略是有缺陷的,否則就不會虧損。壽險經營具有長期性,客戶二三十年后才能享受到保障,經營策略的調整會影響到外資保險的產品開發、服務等,在公司內部和客戶群中造成震動。從公司調整,到客戶適應,還要很長一段時間。因此,調整的過程是痛苦的,也是要花代價的,保險公司前進的步伐會因此受影響。 不管外資公司那一方的股東變化,本土化這一深層次問題都無法回避。當初外資保險公司登陸中國市場,引起驚呼聲一片,以為“狼”來了。確實,這些外資公司的外方股東都有身后的資產、管理、技術實力,中資公司怎能不恐慌?可是現在看來,外資尚不足畏懼,當然這也有政策上的約束,不過外資保險公司沒有實現本土化,在經營上過于保守,也是一個主要因素。 股變后的外資公司在經營上仍然以外資股東為主,這就不可避免帶有“洋化”的傾向,盡管他們有著豐富的管理經驗,背靠母公司的精算、風險控制等先進技術,可對于市場形態、消費者心態都很陌生,必然會在產品、服務上產生偏差。若老是拿著在外方股東國家的那一套經營策略,不加改變,那經營狀況可想而知。所以,要使外資保險公司穩健的發展,還是要向本土化方向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