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保險視點 > 正文
 

瞭望東方周刊:看保險與中國人民的距離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03日 10:27 瞭望東方周刊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 張偉靖 報道

  保險業的發展,與中產階級數量息息相關

  10月21日,紐約人壽國際保險公司董事長白嘉禮在上海表示:在過去的25年,中國的保險收入以平均每年30%的速度遞增,在未來10年內至少還會翻兩番,公司將繼續全心投入于中
國市場。

  而同期的一份報告為這樂觀預測增添了幾許戲劇色彩,麥肯錫公司發布的壽險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壽險經營環境正在惡化。中國壽險退保率逐年增長,2003年壽險退保率為6.83%,2004年就提高到10%,超過當年7.2%的保費增長率。

  誘人的潛在市場與現實的慘淡形成巨大反差。

  一種悖論

  壽險增長疲軟早已不是秘密,最早暴露問題的上海,壽險保費已歷經將近兩年的負增長。盡管今年8月份上海壽險業透出一絲光亮,不過增幅也僅為0.2%。

  但白嘉禮的樂觀也不是憑空而來,根據保費收入占GDP的百分比,就算中國的GDP保持不變,保費收入本身也要翻一番。同時,中國如果持續以每年8%的速度增長,10年后GDP也將翻一番。由此看來,保費在未來10年翻兩番具有堅實的基礎。

  對此,太平洋安泰人壽保險公司總經理陶孟華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說:“保險業的發展和中產階級數量有很大關系,我隱隱約約感覺盡管經濟發展很快,但是由于收入分配等問題,中產階級的數量還不夠。”

  黃敏麗的經歷一定程度上證實了這種觀點。小黃中專畢業后就來上海謀發展,三年前,保險公司增員,有人推薦她去做保險代理人。

  猶豫不決的小黃向她身邊朋友咨詢,當時,她的朋友都是大學畢業工作不久的新人,他們大多反對黃敏麗去銷售保險,小黃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當時他們還有人說,你向我推銷保險還不如直接問我要點錢呢。”

  就這樣,小黃放棄了當時的機會。而今,轉了一圈之后,小黃還是進入了這一行列,而她那群朋友們都陸續到了“而立之年”,且大都發展比較順利,很多步入了買房結婚生子的階段,他們改變原來的觀點,紛紛向小黃咨詢買保險的事情。

  然而,像小黃的朋友們這種情況并不是很普遍。

  “現在盡管經濟在發展,但各種支出也在上漲,可支配收入并沒有提高。相反,就業難使得預期收入還在下降,”上海合泰保險的湯海東這樣闡述保險銷售的困境,“買保險要對日常生活影響不大才行,可支配收入不多,人們買保險的意愿就不強。”

  那么,提前步入中產階級的高收入階層能否成為保險公司的客戶呢?湯海東又碰到了新的難題:“特別富裕的人不需要保險,而那些高收入的工薪階層往往都在福利保障比較好的單位,比如上海很多外資企業員工,關系在外企服務中心,福利比較好,生病住院都可以報銷,他們也覺得不缺保險。”

  這形成一種悖論:那些能夠享受到社保的人不需要商業保險,而游離在社保之外的大多數沒有支付能力。似乎,社會保障反而成為商業保險發展的障礙。

  兩翼俱軟

  事實上,世界上商業保險做得好的國家,都是社會福利極其發達的國家,排名前五位的分別是美、日、英、法、德,對于這些國家的國民來說,社會保險滿足其最基本的需求,而商業保險則可以錦上添花。

  而在中國,空轉的社保賬戶已成為急需解決的難題。今年5月,世界銀行公布了一份關于中國未來養老金收支缺口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在一定假設條件下,按照目前的制度模式,2001年到2075年間,中國基本養老保險的收支缺口將高達9.15萬億元。

  另外,中國的參保人數也僅占城鎮人口的30%左右,不及勞動力人口的15%,覆蓋率不到世界水平的一半,大部分人處于無保障狀態。

  中國社會保障體系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為此,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和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逐步提高基本養老保險社會統籌層次,增強統籌調劑的能力。發展企業補充保險和商業保險。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0月18日至21日,在維也納召開的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2005年年會上,中國保監會主席吳定富表示,保險業不僅要成為中國金融領域的重要力量,更要成為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人民安居樂業提供重要保障,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貢獻。

  然而,中央財經大學保險系主任郝演蘇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對社會保障的兩翼即政府保障和商業保障都表示不太樂觀,“前者是財政問題,國家財政力量捉襟見肘。而商業保險則是因為我們在培育市場的初期走偏了,沒有形成很好的消費文化,導致市場對于保險行業的信任危機,這種危機消化起來需要時間。”

  對于那些享有良好社會福利的人不需要商業保險,郝演蘇并不贊成:“僅有社會保障是不夠的,中產階級肯定希望生活更好一點,更加穩定一點,要求對養老醫療做出很好的財務規劃。他們并不是沒有這個需求,只是沒有合適的產品,而且銷售人員素質普遍不高,保險公司沒有信任度,只好把需求暫時放在一邊。”

  轉變的代價

  去年的此時,一場“保險泡沫論”在全行業掀起波濤,盡管這一提法最終被保監會否認。

  但是由郝演蘇提出的“保險應回歸保障主業”的觀點卻得到了認同,業內也開始反思由大量分紅投資保險造成的保費高增長是否健康。而吳定富不留情面地批評保險業“離人民太遠,離國家太遠”,與郝演蘇的觀點形成潛在的共識。

  不過,一位保險營銷員對《瞭望東方周刊》說:“郝演蘇的研究在理論上沒有問題,但和市場脫節很大。保險公司作為一家企業,還是要以利益為先。公司領導都要業績,保費規模上去了,公司知名度等各方面就會提升,如果主要推保障保險,保費很低,董事會問起來,經營層就沒法交代了。”

  其實,在增長乏力的2005年,壽險市場一直在調整轉變。

  陶孟華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過去10年保險市場飛速擴張,現在減速是好事,大家需要一些反省。比如說人員素質能否到位,規模擴大有沒有給我帶來效益,經營的結果也要對股東有交代,大家也在想,怎么調整出比較扎實的實在的保險經營優勢。”

  這位20世紀70年代就進入保險業,經歷了臺灣保險市場開放擴張到成熟的老保險人很是感慨:“大陸保險業發展太快了,感覺底子還不夠,特別是觀念上還沒準備好,對于專業內涵方面還不是很清楚,就已經到了很高的水平,有種措手不及的感覺。”

  陶孟華這種感覺恐怕不是個例,《瞭望東方周刊》采訪的業內人士都在強調“保險要以保障為主,保險不是投資”,然而這一轉變過程漫長而艱難。以上海今年上半年數字為例,投資型險種仍然是市場的主流險種,占68%左右的比例。

  10月14日中國投資說明會上,中國人壽副總經理李良溫稱,中國人壽正在積極調整產品結構,增加保障型產品和期繳型產品的比例。不過,他同時透露,僅2005年第一季度,中國人壽的新單數量就同比下降12%。

  “下降是前幾年高速增長形成問題的一種反彈,這種反彈到了十一五期間會更加激烈。”郝演蘇斷言。

  不過,隨著市場的逐步開放和發展,投資產品會逐步豐富起來,或許那時,購買保險就不會光想著“和銀行存款哪個劃算”的問題了,保險才會回歸保障主業。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22,30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