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N見習記者 張蘭
“梨樹縣是吉林省生豬養殖年出欄量超百萬頭的大縣,農民發展生豬養殖得不到足夠的貸款支持,而當地農村信用社里卻有1億元資金閑置在那里。不是信用社不想貸款給農民,而是風險過高,信用社不敢貿然貸款。”日前在長春舉行的農業保險聯席會議上,安華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宗富國向同行們這樣介紹說。
宗富國接下來講的故事是:面對這樣的尷尬局面,信用社的負責人便主動找到安華公司,雙方經過協調后共同向養殖戶提供了保險和貸款服務。有了農業保險,農民償還貸款有了一定保障,信用社的放貸風險大大降低,農民終于得到了開展生豬養殖急需的資金。吉林百信農民合作社的生豬養殖在農業保險的支持下才重新開展起來。
“農業具有天然的弱質性,面臨著較高的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高風險必然導致高費率,因而即使農民對于農業險有很高的潛在需求卻因為費率過高而無法承擔。同時,農民保險意識淡薄,過度依賴政府扶持的心態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造成了農業險推廣的困難。”一位從事農業保險的業內人士這樣說。而據記者了解,為了切實服務農民,提高農村抗風險能力,各地政府為農業險也提供了相應的稅收優惠和政策傾斜。但是,單靠政策的推動和政府的補貼很難快速有效地打破當前農業險發展的瓶頸。因而,各農業保險公司在積極爭取政策扶植的同時也努力探索創新模式推廣農業險。安華公司與農信社聯手的新模式,為農業險的推廣探出條新路子。在農業保險公司與農信社聯手后,是否投保成了農民獲取貸款的條件,農民投保的積極性也有所提高;農信社也由于有了保險而降低了風險,敢于將資金貸出;農民既獲得了啟動生產急需的資金,又得到了一定的風險保障。可以說,梨樹縣的這種做法,實現了農險公司、信用社和農民的“三贏”,分散了原本集中的風險,有效融通了農村資金。
在銷售渠道的建設上,安華農險也順利地“搭乘”了農信社的“便車”。安華農險長春公司在開業之初就與省農信社簽訂了全面合作協議,利用農信社的機構、網點和人員優勢銷售產品。這樣,保險公司可以有效利用農信社已有的銷售網點,迅速推廣農業險產品,農信社也從中獲得代理傭金,拓展了業務。在產品開發設計上,安華農險還引入了“農村一攬子綜合保險”的概念,針對農民的具體需求將保險產品差異化,為農民提供“菜單式”的服務。農民可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自主組合適合自己的保險產品。這樣不僅使銀行代銷保險產品成為可能,并且充分滿足了農民的差異化保險需求。安華農險長春中支公司與長春市農信社簽訂協議后,農信社不僅全面代理了安華的產品,而且還將農信社系統的業務也交給了農業保險公司承保。這筆業務對安華農險而言似乎是張意外售出的保單,然而這其中也蘊涵著雙方業務掛鉤后的信任。
銀保聯手的初期可能僅僅是雙方的一種嘗試,然而這樣的嘗試也需要政府的支持與確認。事實上,吉林省政府在促進銀保聯手、推進農業保險方面的確給予了政策性的支持。吉林省政府在2005年9月30日下發的會議紀要中,特別提出要“對農村特色種植、規模養殖發放大額貸款,能夠取得保險保障的,實行先保險后貸款”。這一政策的確定,無疑為當地農業保險的開展起到了相當大的推進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