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保險的一點認識:保險重在保障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9日 11:01 新浪財經 | |||||||||
我覺得,理財對于人的一生來說,是一棟無形的大房子。儲蓄,是這所房子的地基;保險是這所房子的屋頂;而其他理財方式,是房子的墻壁和其他家具。沒有地基,房子無從蓋起;沒有屋頂,房子不能擋風遮雨;而墻壁使房子更堅固耐用;家具使房子更舒適。每個人的理財方式決定了他的一生會居住在什么樣的房子里來度過。我們要把自己有限的錢財,合理的分布在房子的各個部位,而不能只側重于其中某部分,那樣的房子,會有很多隱患。
保險的起源據說是這樣的:很久以前,一個地方的人以打魚為生,如果出海的人哪個回不來,他的太太和孩子沒法繼續生活, 漁民們就在出海前,在海邊的飯店都留一些錢,把這些錢給那些回不來的漁民的家庭。 保險是什么?是保障。保險是大數法則分攤風險,就是很多健康體一起來建立一個基金,去幫助那些遇到意外或則疾病的人,而參加這個基金的人必須是健康體。不少人每年都要去廟里燒香,為的什么?求一份平安。如果把燒香的錢用來買保險,簽訂合同,更是換來一份踏踏實實的平安,這就是消費型的險種,簡簡單單,一切都沒有問題。 可是很多消費者忽略了投保的真正意義。力求少花錢、多賺錢的心態我們能夠理解,但如果把保險當作純粹的投資,當作賺錢的工具,就有些舍本逐末了。有人換來了一年的平安卻不開心,覺得白交錢給保險公司了,總想要返還型的、回報高的險種。這就像燒了香達成心愿,沒去還愿不說,還要找和尚把香錢要回來一個道理。和尚自然不會退錢,可是保險公司怎么辦?加費啊!所以說保險保的是風險,是未知的,不可預料的,而不是危險。大家的風險率都是一樣的,保險公司不是國家的慈善機構,是以贏利為目的的,是把大家組織起來的一個機構。保險公司只有盈利,才能保障所有客戶的利益,才能長期發展下來,因為保險是幾十年甚至一輩子的財務安排。一句話:羊毛出在羊身上。多出來的保費經過保險公司的運作增值,返還給消費者之后,經營好的保險公司賺得更多、實力更雄厚,何樂不為呢! 消費者和保險公司誰更能運作資金?肯定是后者。很難相信,作為客戶的醫生、律師、健身教練會比保險公司的精算員、保監會的險種審核人員更專業,正如后者也不會請同事當自己的醫學顧問、法律顧問、健身顧問一樣。 其實,作為國家嚴格管制的行業,保監會為了維護市場秩序禁止各公司搞價格競爭。各公司的每個險種,其條款和費率在推向市場之前都要經過保監會的嚴格審核,所以各公司的費率,確實有差別,但差別不大。所以準備購買非固定分紅型、投資型險種的客戶,選擇公司的時候,首先不是看費率也不是看知名度,而是看這家公司財務實力怎么樣?因為此時客戶和公司其實是一體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然后在實力相當的若干家公司中,依據服務態度、網點設置、知名度條件等進行篩選。 中國保險業還處于起步階段,而中國老百姓對保險也還處于認知狀態。對于大多數人而言,還不知道保險為何物。首都北京(市區)保單擁有量也就在30%左右,每人不到一件保單,所以更多的人還是先需要建立保障體系。至于投資產品,我想最好還是那些真正有錢,發愁沒地兒打發的人可以考慮,但代理人在銷售過程中也應該講明客戶要承擔的風險。對于大多數剛解決溫飽的人來說,用很少的投入,換取高額的保障是最重要的。很多客戶在投保初期,由于缺乏對保險的認識,,再加上代理人把產品夸的天花亂墜,代理人自身專業素質不高、保險公司對銷售人員培訓不到位等等,投保了很多投資型產品。在占用了大筆資金之后,想投保保障型產品,才感覺經濟負擔比較沉重。 我對保險有所認識是很久的事了,多年前買過一份一年期意外險。只是手頭一直感覺沒有余錢,所以近年一直沒買。不過小孩出生后就不同了,我在去年為我的女兒買了一份壽險,雖然導致我家庭財政一直緊張,但我認為還是要買,當然,更多的是為了女兒未來的保障。 本文為新浪保險征文來稿 作者:王大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