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26條規定:“人壽保險以外的其他保險的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對保險人請求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權利,自其知道保險事故發生之日起兩年不行使而消滅。”
律師認為,該條規定的期間在本質上應該理解為除斥期間。因為《保險法》對索賠時效的行文使用的是“消滅”,并未使用《民法通則》中的“喪失”。《保險法》中的“消滅
”應該是指實體權利的“消滅”,而不是請求權的“喪失”。
同時,律師也認為,《保險法》對索賠時效的規定又根據保險合同的特點,具有訴訟時效制度的一些特征。如規定:被保險人或是受益人自其“知道或應當知道”保險事故發生之日起2年或5年不行使而“消滅”。這種規定的本身是從保險合同的特點出發的,兼取除斥期間和訴訟時效制度中對保險消費者有利的制度。又如,在人身保險合同中,由于存在投保人、被保險人、受益人相分離的情況。從《保險法》中有關受益人確定的條文來看,對于受益人的指定是在為受益人設定當發生保險事故后,享有保險金的請求權,這種權利的設定和受益人的指定是無需受益人知道和同意的。受益人的權利來源于投保人、被保險人指定及被保險人對受益人同意和對保險金額的認可。
在保險實務中,的確存在當被保險人發生保險事故時,受益人并不知道保險合同存在和保險事故發生的情況。在這兩種情況下,受益人不能夠及時主張權利將是必然。“知道或是應當知道”的立法取向顯然有益于投保人,同時,投保人若不及時主張權利,又是對穩定保險合同法律關系不利的。
律師認為,為了保證和避免損害投得人合法的權益,避免使合同關系長期處于懸而未決的狀態,在立法上《保險法》的規定是合理的。《保險法》對索賠期間的規定同時具有訴訟時效和除斥期間的特點。
對于申請人的索賠時效問題,此前,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保險法》的司法解釋的征求意見稿中將《保險法》規定的索賠權利除斥期間改為了訴訟時效。律師認為,司法解釋的目的在于司法機關在司法實踐中能夠更準確的理解和適用法律;作為并沒有立法權的司法機關對《保險法》的解釋應該是正確理解其本意基礎上的明確,而不應偏離法律的規定,更不能對法律的規定進行改變。如確實需對法律的規定進行修改,應該由立法機關通過法定程序進行。因此,《解釋》將《保險法》中索賠權利的存續期間改為訴訟時效,律師認為是不妥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