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今年8月是世界空難發生較多的一月,但市民購買航意險的熱情并未提高。武漢航意險投保率正呈一路下滑趨勢,去年50%左右,現已降至20%的最低谷,即10名乘客僅兩人投保。
航意險遇冷
武漢地區航意險共保辦公室主任黃丹潔昨告訴記者,截至今年8月,武漢航意險收入為400余萬元,投保率僅為20%。
航意險為何遇冷?據機場人士介紹,去年9月,機場建設費隨機票銷售后,投保率就開始明顯下降,不少市民習慣拿了機票直接上機。
而“航意險買了白買”的觀念仍相當普遍。市民胡先生說,飛機畢竟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自己不至于那么倒楣,再則單位不報保險費。
實惠替代險頻出
林先生近期出差北京,網上訂票后,對方直接送來一張“航意險”,同樣是20元,但這份保單卻有不同?機場的“航意險”,是由武漢10多家保險公司聯合承保,而這份保單只有一家保險公司,并注明可保7天的航空意外責任,這意味著返程可不買保險,省了20元。
而事實上,武漢各壽險公司均已開發“航意險”替代產品。裴先生是一IT企業銷售經理,每月全國各地飛,往返一趟保費是40元,一年10趟也要400元。但他今年不用買航意險,因為公司為其購買了一年期的“交通工具綜合意外保險”,價格為100元。乘坐飛機、火車、輪船、汽車發生意外身故或殘疾,最高分別給予50萬、20萬、20萬和10萬元的賠付。
共保體系面臨崩盤?
武漢航意險共保體系建立于1998年,成立旨在打擊假保單、地下保單,防范保險公司價格戰的惡性競爭。武漢一壽險公司副總坦陳,收入穩定、賠付少,市場規范后,航意險一直是壽險公司最賺錢的險種。
給林先生送出“航意險”的保險公司,便是想突破共保的“壟斷”。據了解,20元的保費,代售點的提成高達13~15元,但保險公司仍不惜借力擴大自己的份額。
據悉,航意險共保辦公室已對該公司進行處罰,并重申行業自律。黃丹潔說?“短期意外險產品是支持的,但各公司不能單獨在機票代售點搭車售航意險。”
有業內人士說,由于利益分歧,北京首都機場的航意險共保已經解體,天河機場屬首都機場集團,武漢的共保體系能走多遠還不好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