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曉慧 北京報道
作為基本養老保險之外的一種補充性養老金制度,企業年金有望得到較大幅度的松綁。
“近期,我收到了人保部發來的23號和24號兩個文件,主要內容就是擴大企業年金的投資范圍。”4月2日,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保障中心主任鄭秉文告訴記者,較之前的政策,這兩個文件的進步非常大,他們將會針對這兩個文件召開一個中型規模的會議進行研討和分析。
據記者了解,這兩個文件的全稱分別為“關于擴大企業年金基金投資范圍的通知”和“關于企業年金養老金產品有關問題的通知”,目前已經得到“一部三會”(人社部、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正式批復,但具體實施日期尚未發布。而其一旦實施,還將會有力推動養老金并軌。
投資范圍擴大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日益加劇,養老難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現實問題。僅僅依靠社會保障體系已無法滿足個人養老生活需求,企業年金作為我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體系的“第二支柱”,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養老難題。
但如何通過多渠道的投資運營實現保值增值,一直是企業年金面臨的重大問題。因為,作為補充養老保險,企業年金由雇傭單位根據自身經濟實力自主建立,由單位和個人共同繳納,年金均進入職工個人賬戶,退休后方可領取,資金閑置的時間長,且規模逐年增大。
人保部的相關人員表示,截至2012年末,我國企業年金規模已逼近5000億元。
“最早時候,企業年金只能投資國債等風險非常低的產品,2011年修訂了相關的管理辦法后,投資范圍小幅擴大。”某基金管理公司的研究員康健告訴記者,即便有所擴大,投資產品的門檻和成本依然較高,大部分中小企業的年金難于參與投資市場。
2011年5月1日,“一部三會”新修訂的《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辦法》正式施行。該辦法規定,投資股票等權益類產品以及股票基金、混合基金、投資連結保險產品的比例,不得高于投資組合企業年金基金財產凈值的30%。
“企業年金屬于長期資金,配置的都是比較低風險的產品,收益也就相對較低,加之企業年金的治理體系是非常標準的,每一道程序都涉及保險公司、基金公司等大型機構,受托人、賬戶管理人等費用成本持高不下,對于很多中小企業而言都望塵莫及,放寬投資范圍是早晚的事情。”某大型保險公司的研究員崔鵬向《華夏時報》記者透露,早從去年年底開始,保監會就已向各大保險公司吹風,企業年金有望加大投資范圍,放松管制。
鋪路養老金并軌
“目前,大型國企的企業年金占年金總規模的90%以上,民營企業年金僅占一小部分,數額相當少。”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太平保險集團董事長王濱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企業年金屬于企業資源建立的范疇,因此很多民營企業都未參與其中,而民營企業員工恰恰屬于工資水平相對較低、最需要加強養老保障的群體,這樣的養老金結構有待調整。
按照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總體方案的要求,社會養老保險由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和個人儲蓄養老三個支柱組成。然而,由于企業年金覆蓋面狹窄,其作為養老保險第二支柱的作用基本上沒有到位。
“企業年金的規模看上去數額不小,但實際上,覆蓋面只有5.7%,這也造成了我國養老金制度必須高度依賴基本養老金的尷尬現象,在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的情況下,這無疑給未來的政府財政帶來巨大的壓力。”崔鵬表示,擴大企業年金覆蓋面是個萬全之策,但一個巴掌拍不響,只有擴大企業年金的投資范圍,從而攤薄企業年金運作的整體費用,提高收益,進而提高企業建立企業年金的意愿。
人保部數據顯示,2007年至2011年五年間,企業年金投資收益率的平均水平為8.87%,比同期通貨膨脹率3.71%高出5.16%,市場化投資運作收益相當可觀。有了企業年金,職工就有了兩份養老保險,從而有利于縮小企業職工與事業單位和公務員在退休后的養老待遇差距。
“長期來看,企業年金是一個很好的增加養老金的手段,此次擴大投資范圍,很明顯是在為養老金并軌鋪路。”崔鵬表示,企業年金收益率越高,企業參與就越多,職工與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金差距就越小,養老金并軌就更容易平穩地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