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經濟之聲與零點研究咨詢集團共同推出的“保險行業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35.3%的公眾對保險服務表示滿意,不滿意者約有17.1%。
其中,產品信息介紹(50.1%)和投保業務辦理(45.5%)是公眾認為做得最好的兩個環節
同時,調查結果也顯示,保險行業存在的最突出的問題是:1.業務員騷擾(55.6%);2.理賠處理效率低(35.2%);3.理賠難以成功(31.5%)。
中廣網北京7月7日消息(記者劉思強)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最近記者以普通儲戶身份走進一家國有銀行的營業網點,當得知要存款1萬元后,工作人員開始熱心的推銷一種分紅型保險產品。
銀行工作人員:最近這個賣的比較多,它不叫買就是存,它就是存錢的另一種方式。就是你每存1萬元就給你620。
這種聽上去不錯的儲蓄型保險產品,實際上暗藏著不小的風險。去銀行存款,毫不知情中存單變保單;經不住理財人員的忽悠,購買了并不需要的保險;購買了保險,發現期待與事實相距甚遠。在調查中,這種搭車、捆綁式的違規銷售、誤導客戶的問題非常突出。
甘肅蘭州的陳先生上個月無意中發現母親手機出現一條劃款不成功的短信提示,詳細問起才知道母親在當地一家銀行網點的存款已經變成了一筆保險。
陳先生:攔住老太太就問,您存錢啊,存這兒吧,利息高!老太太問存多久,他說存10年,老太太說我活不到那么大歲數,他說那您存三年吧。上個月短信通知才知道,那是連續存款3年,10年以后才能連本帶利息歸還。他們就盯住沒多少文化、年齡偏大的老年人,而且會在老人猶豫的時候突然出現好幾個人在那假裝簽合同。
河北的石女士也遇到了類似的情況。
石女士:一進去有個工作人員就說,有個利息特別高的存款,她說錢能隨時用,填完單子后,她又說回訪時回答是就行了。
三個月后石女士到銀行取錢才被告知,自己辦理的是一份意外身故保險,給自己辦理業務的也不是銀行工作人員,而是保險公司的業務員。石女士想退保卻被告知要扣除30%的違約金。
零點研究咨詢集團的保險行業滿意度調查顯示:保險行業存在的最突出問題就是:業務員騷擾,理賠處理效率低,理賠難以成功。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除此之外,宣傳夸大其詞、條款不夠明晰、保險合同專業術語較多,存在多方面理解的含義,保險業務員更換頻繁、售后服務難以保障,也成為消費者很不滿意的地方。
A:保險員給我們看了很多其他客戶的購買信息,當時有些沖動就買了,保費是十萬的,但回家之后跟其他客戶了解發現,回報沒有那么高。
B:我們把錢存進去的時候,他說利息高、有分紅,到現在就換了人了,我們都去幾十次了。
C:都看不大明白,就聽業務員講解。
D: 保險公司業務員講的和實際不一樣,有很大差距,成本都不給你講那么明白。
E:保險公司賣保險應該亮明身份,不應該欺騙客戶,說是銀行工作人員。
F:他就說大額的費用需要公司審核,問他是多久,就說“不清楚”。
G:第一這個拖得時間太長了,第二服務態度不好,其間我們打電話,他們說我們不是被保險人也不是受益人,沒有權利過問這個案子,我們很氣憤。
今年一季度出爐的四大上市保險公司財務報表顯示:“退保率上升,投資收益率下降”。據了解,去年整個壽險業退保金額約1700億,預計今年整個行業的退保金額有可能達到2500億。而因為銷售誤導、讓投保人誤把保險當成了存款,是導致退保的根本原因。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教授庹國柱(微博)認為,“賣保險的忽悠人”,板子雖然常常打在保險業務員身上,但根源還在于強化行業監管
庹國柱:雖然不能說監管是萬能的,但是嚴格執行監管,使不規范的公司淘汰出局,這對行業很重要。現在監管部門對保險公司有些過度保護,所以有些公司就會有恃無恐,今天罰了我,明天我還這么干。
據調查,幾乎各個保險公司都會不約而同打出一張“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牌,而在實際運營中又往往難以走出“先圈人再圈錢、忽悠完代理人再來忽悠投保客戶”的怪圈。但這種看似安全無風險、效益大、利潤久的游戲,肥的最終卻是保險公司,把麻煩和隱患留給了社會。贏得一時之利益,卻輸了行業的口碑。業內公司是時候該反思一下到底什么才是保險服務的真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