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懇 上海報道
10月26日,太保集團迎來了新“親家”——凱雷投資集團董事長一行。
凱雷投資集團以4.1億美元入股太平洋壽險公司(下文簡稱“太保人壽”)已經獲得太保集團董事會通過。
但是凱雷的救命錢并不能完全解決太保人壽的償付能力缺口,而太保集團正醞釀發行30億元左右的次級債,以最終滿足保監會的要求。
價格之爭
凱雷入股太保壽險塵埃落定也使得太保集團大股東上海寶鋼集團(下文簡稱“寶鋼”)松了一口氣。寶鋼集團及其關聯公司(寶鋼地產、寶鋼化工)合計持有太保集團的股份逾23%,超過了申能集團(申能集團持股太保集團股份14%),是太保集團實際的第一大股東。
但值得注意的是,寶鋼集團在凱雷入股太保壽險過程中的態度是微妙的。此前,寶鋼集團一直被認為是凱雷進入太保壽險的一個激烈反對者,寶鋼認為,凱雷的多次對太保人壽的資產評估低估了太保人壽的真實價值。
“實際上,這是一個誤會! 11月2日,寶鋼集團一位核心高層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包括寶鋼在內的股東一直都不反對外資股東的引進!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引入外資的過程將會一帆風順。
“外資入股就好像是賣股權,賣方當然希望賣得高一些,買方自然希望買得低一些! 寶鋼該高層表示,在入股的價格爭奪上寶鋼對凱雷有不滿。
該人士認為,很重要的一點在于,凱雷低估了太保的無形資產價值,而僅僅在有形資產的財務上討價還價。
根據保監會網站的數據,2005年1-9月份,太保產險保費收入超過120億元,市場份額為產險公司第二;太保壽險保費收入超過280億元,市場份額為壽險公司第三。
而以中國商業銀行的引入外資的模型看,“機構、品牌和客戶”都是商業銀行溢價的因素。而太保在這方面也有相當積累。截至2004年,僅僅太保壽險就在全國各地設有超過1000家的分支機構。而太保直接服務的客戶數以百萬計。
除此之外,寶鋼該高層人士認為,還應該考慮公司的內含價值,而不能簡單分析當年實現的會計利潤。
從另外一個角度,太保歷年給股東的分紅也是相當不錯。該高層向記者表示,太保集團保證的分紅率為7%左右。根據太保近年發布的年報,盡管太保壽險方面的利潤相對較少,但是依靠太保產險的表現,2002年太保集團實現利潤4.59億元,2003年略有減少,為4.48億元。
但是,凱雷對太保的資產質量有自己的評價。其中,利差損、不良資產,以及太保壽險目前的經營管理水平等都成為減分的因素。
一份來自太保集團的內部文件顯示,太保集團自己估計“截至2004年底,壽險留下30多億的利差損”。而太保的另外產生的大量不良資產則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太保投資房地產等經營項目時的遺留問題。
太保壽險近幾年的經營并不令人滿意。
根據其2002年和2003年的太保壽險公司損益表,2002年太保壽險營業利潤為虧損8億元,2003年營業利潤為-17億元,虧損加大。根據其2002年和2003年的資產負債表,所有者權益2002年為-28億元,2003年略有好轉,為-25億元。
30億次級債救火
但是,價格的分歧最終并沒有成為障礙。趕在保監會大限到來之前,雙方終于達成折衷的方案。
本報曾獨家報道,根據雙方去年年底達成的協議,凱雷的資金將分三步投入,先期投入65%,后續的35%與壽險公司的經營績效進行掛鉤,若績效達標,則繼續投入。
但是,在最終的定稿中,凱雷作出了讓步,同意一次性投入。凱雷以4億美元左右收購太保壽險近25%的股份,同時太保集團也向壽險公司補充等值的資本金。
該高層人士坦言,引入外資的迫切目的是希望改善太保壽險的償付能力。
2005年7月底,保監會向太保正式下達償付能力預警《通知》。《通知》稱,2004年,太保壽險法定償付能力額度為43.46億元,而實際償付能力額度為-46.70億元,因此,太保壽險的償付能力存在90.16億元的缺口。
更讓寶鋼等大股東難受的事情是,由于償付能力不足,保監會限制太保對股東進行分紅。
不過,即使補充65億元左右的資本后,太保壽險的償付能力仍然存在20多億元的缺口。
太保集團的人士稱,太保集團準備發行30億元左右的次級債,以補充資本。目前有關發行的方案正在由太保的財務部門負責制定。由于次級債是定向發行,目前太保正在和招商銀行積極協商。
一位熟悉債券市場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由于債券市場的利率持續走低,此時太保發行次級債較新華、太平等可能更為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