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焦點透視 > 正文
 

外資攻城來勢兇猛 券業重組遭遇新沖擊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23日 11:01 經濟觀察報

  本報記者 黃利明 何曉鶴 北京報道

  似乎又是一次沖擊,而且來勢兇猛。

  在瑞士聯合銀行開始重組北京證券后,摩根大通、花旗環球金融、匯豐和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還有在中國已經擁有合資證券公司的摩根士丹利,這些外資金融機構都在和國內
的一些證券公司洽談進入的可能。

  三年前,當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得到進入中國的準許時,對中國資本市場的影響直到今天仍是津津樂道的話題,但境外機構投資者們的胃口顯然不止于此。現在,包括那些QFII在內的外資金融機構,正在中國尋求新的機會——重組中國那些殘喘一息的證券公司。

  “雖然國內為資本市場和證券行業的一直低迷所困擾,但國外的投行卻對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極其看好。”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研究部主管陳昌華說。

  華爾街的聲音

  10月12日,上海證券交易所迎來了華爾街的金融家——美國財長斯諾。上海也是斯諾此次中國行的第一站。

  交易所之行,打開了華爾街的想象,“中國的金融市場不夠先進,但有潛力在世界經濟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10月18日,在中國資本市場論壇的開幕式演講中,斯諾又給了這個想象一個明確的注腳,“我們希望中國盡快開放資本市場,允許更多外國證券公司進入市場,并擴大它們可以提供的產品范圍。”

  這也是華爾街的金融家此次中國行的一個真正想法。

  事實上,在斯諾訪華之前,華爾街的投行已經屢次向中國監管層表達了類似想法,但都未得到正面的積極回應。

  一位外資投行的資深人士表示,華爾街證券機構希望憑借美國高官訪華的東風,進一步向中國施加壓力,使其放寬對外資持有中國證券公司和合資企業的限制。

  中國正在改革中的資本市場的現狀以及瑞銀成功重組北證也使華爾街的聲音變得響亮而現實。“中國官員認為中國有自己的國情,需要有自己的節奏,希望以漸進的方式步子放慢一點。但中國的資本市場需要開放,監管并不需要設定33%什么的比例,有這種做法并不意味著就有一個好的監管體系。”美國證監會主席考克斯說。

  陳昌華也認為,現在國內券商的局面需要改變,100多家券商太多了,“因為亞洲金融風波而太過擔心金融安全的年代已經過去,外資也不是洪水猛獸”。

  “每家外資公司都希望在國內建立一家本身的獨有的證券執照。這次斯諾在北京的訪問,從媒體的報道中,我感覺他確實希望中國政府能將這個上限給除掉,有一個時間表把這個市場對外開放。”美國雷曼兄弟亞洲產權和固定收益研究部門總監何華說。

  他還表示,“我們也在等待。”

  監管層的松動

  此次外資“集體相親”券商的時機選擇讓人關注。

  陳昌華表示,經過四年的熊市,現在國內的A股市場已經在市盈率上與國際市場差不多了。如果要說泡沫,H股的泡沫甚至比A股的還多。最為重要的是,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資本市場也將成為世界最為重要的資本市場之一,其規模和效益自然不能小視。

  “這里面所存有的巨大市場利潤外國投行自然不愿錯過。”他說。

  外資進入中國證券業,始于1995年。那一年,摩根士丹利借助于中金公司的成立,完成了一次飛躍。

  但這只是一個特例,合資證券公司真正的啟動是在2002年。

  自2002年7月1日《外資參股證券公司設立規則》頒布實施以來,中國已經獲得批準設立的合資證券公司有五家。“這個進程比我們想象得要慢,一方面是中國資本市場正在經歷一個變革的時期,不具有穩定性;另一方面是大一些的國際投行都不喜歡合資這樣的方式,它們希望擁有自己的公司。”一家美國投行的人分析說。

  在2002年公布的這個規則中,我國目前允許外資在合資證券公司中最高持股33%。

  現在,中國券業的現狀讓監管層開始考慮這一政策的可行性。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提供的數據,去年國內的130多家券商虧損150億元人民幣,許多券商陷入了流動性危機。

  今年以來,央行已經對證券公司實施了一系列的救助,但對于整個行業來說依然面臨嚴峻選擇。

  “對于監管層來說,他們早就希望借助外資的力量扭轉一些局面,但因為雙方在股權的問題上一直不能在同一起跑線。”國內一家券商的高管說。

  從去年高盛的進入以及上個月瑞銀獲得的特批,國際投行進入中國證券行業的步伐已經開始加快。而現在看來,監管層也已經有了松動的跡象,可以佐證的是,中國建銀投資有限公司總裁鄭之杰日前表示,在近期建投重組南方證券、華夏證券等券商過程中發現,中國證券公司當前最主要的不是缺乏資金,而是缺少經營理念,所以他建議加大外資在中國問題券商重組過程中的作用。而且,他在談到瑞銀重組北京證券時,認為“這是比較滿意的方式”。

  “治理結構很重要,我們引入外資投資者,并不在于增加幾十億美金。”匯金公司總經理謝平之前在中金十周年論壇上闡述了國有銀行引入外資戰略投資者的理念,現在,這個理念也是監管層對證券公司的主張。

  雙方的興趣

  在這樣的暗示下,越來越多的外資金融公司表現出了對中國證券公司濃厚的興趣。

  尤其在代號為“復興”的瑞銀重組北證的行動耗時9個月獲得成功后,外資的興趣開始轉換為行動。

  摩根大通和遼寧證券、數家外資投行(包括花旗、匯豐、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里昂)和湘財證券、摩根士丹利和東方證券……

  同時,已在我國參股上海銀行、南京市商業銀行、西安市商業銀行、民生銀行、興業銀行和北京銀行等6家銀行的國際金融公司,宣布在短時間內將不會再投資中國的銀行業,未來的投資重點將轉向證券、基金等非銀業務領域。

  據了解,對于這些充滿熱情的外資金融機構來說,證券公司的資產質量和控股權問題仍是最受關心的問題。基于此,中型券商似乎最受青睞。

  “在證券公司的選擇上,我們有自己的標準,在我們的標準中,券商是分為四類的,第一類是良好的,第二類是問題不嚴重的,第三類是問題比較嚴重但還可以救的,第四類是無可挽救的。我們的收購對象選擇會在二類和三類之間。中國會允許外資進入經紀行業的,允許我們進入后進行重組。”想在中國收購一家資本規模超過10億元的證券公司的里昂證券行政總裁顧家利告訴本報。

  事實上,外資金融機構對營業部并無興趣,“他們只希望保留3-4個營業部,主要是為了獲得牌照。”南京證券一位高管說。

  南京證券是首批規范類券商,瑞士銀行在和北京證券談之前,與南京證券達成過合資意向。“計劃是先入股33%,再簽一個期權協議,在國內政策許可的時候持股比例上升到51%”。這位高管透露,“我們希望引進類似瑞銀這樣的實力型投資者,但中國證監會目前不打算向外資出讓我們這樣資產比較好的證券公司。”

  “國外的這些公司都是混業經營,它們其中的很多家都已經在中國金融業占有了一席之地,只是證券這塊,由于政策的限制,以前沒什么突破,”國泰君安的一位人士說,“從現在外資金融機構進入證券業的步伐來看,它們有可能在2006年基本完成在中國的戰略布局,那樣的話,將對國內證券公司形成強大的競爭壓力。”

  開放之后

  這一直都是讓人憂慮的問題。證券業對外資放開速度過快,外國投資銀行可能會迅速控制這個行業,擠壓本地券商的空間。

  證監會基金監管部副主任祁斌上周表示,我們需要推動市場化改革,但金融領域不能過快改革,目前國內的金融機構等微觀主體還不具備定價能力等條件。

  國泰君安的金融研究員梁靜也指出,證券行業一旦向外資大規模放開肯定會令外資掌握一部分資產定價的話語權,它們的投資理念類似于QFII,在市場當中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同時,就現在而言,雖然說國內券商有本土的優勢,但事實上,國內券商也只有這樣一個優勢;而外國投行進來之后,它們由于深厚的投資水平和全球范圍內的調配資源,在投資等領域的優勢是遠遠超過于國內證券公司的。

  “這些外資投行還不僅僅是參股國內的證券公司,有些還參股銀行、保險、基金等其他金融領域,它們所能發揮的協同效應是不可低估的。”梁靜說。

  值得關注的是,最新進入的兩家外資投行高盛和瑞銀都已經明確,在未來的客戶定位中將瞄準高端客戶。現在中金就已經成為國內證券公司學習的榜樣了,它的影響力在國內證券市場中已經非常強大。

  梁靜指出,“這是最為讓人擔心的,因為高端客戶集中了資本市場當中市場份額的絕大部分,而現在國內的證券公司在開發高端客戶方面還是非常有限,高端市場如果被外資所主導,那么整個市場也將被外資所主導,這對國內的證券公司和金融安全都是非常不利的。”

  當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認為這是一件壞事。

  海通證券投行部總經理林涌就認為,雖然外國投行進來會爭奪一些國內證券公司的市場份額,但未來中國的資本市場是巨大的,這些外國投行進來了也不可能把市場所有都吃掉。“我們已經作好準備同它們競技。”林涌說。

  陳昌華則指出,券商賣的就是公信力,國內券商現在的公信力也在四年熊市當中喪失了一部分,現在是需要重新建立的時候了,而且在讓外資進來的同時也是讓外資刺激這個市場的競爭,帶來好的管理理念,風險控制方法和技術,這對于整個行業都是有益的。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