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期貨 > 2008年第四屆中國(深圳)國際期貨大會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2008中國(深圳)國際期貨大會于2008年12月3日在中國深圳舉辦。新浪財經作為獨家網絡合作伙伴,對會議進行全程直播。以下為芝加哥期權交易所董事總經理鄭學勤發言實錄:
鄭學勤:為了不浪費大家時間,我寫了一個稿子。第一,金融危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金融機構投資者把很多風險引進了美國。這些風險沒有給控制住,這是原因之一。第二,金融機構應該在市場起的作用,在政府和市場之間幾乎沒有一個緩沖力量,今天我們雖然不敢說見底,但是大致上已經可以看出來金融風暴結束后,有些情況可以看出來了,比如不確定性這個肯定還會有,資產在世界上的分散化肯定還會有,這些因素造成什么情況?機構投資者的作用只會越來越增加,不會減少。我們現在信任危機造成金融系統崩潰。風險你是有辦法化解不確定性,誰有辦法化解這些風險能?只能靠機構投資者的運作。市場經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調動創造力的,可以根據具體需要去找資本來源的一種手段,靈活調整金融的手段,這種機制的靈活性其實是銀行是負擔不了的,由于銀行負擔不了機制的需要,各種各樣不同的機構投資者就不斷出現,包括對沖基金、私募股權、主權基金。另一方面,儲蓄。我們中國好像說儲蓄是一件好事,花錢是壞事。但是從社會來說,儲蓄不能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真正要提高生活水平是要靠投資,機構投資者滿足了這方面需要,把儲蓄給激發用于投資。一般的老百姓是沒有這個能力、沒有這個成本、沒有這個知識來避險或者積累,從這個角度來說,機構投資者也變得越來越壯大。經過20多年的實踐,事實上證明這些金融機構通過金融創新,利用和提高市場的效率、轉移市場風險,而且降低了運作的成本、穩定了資產價值、提高了資本回報。在美國到了今天,如果沒有機構投資者、證券市場、保險市場、退休金制度、信用制度就全垮掉。
一方面對于誰把錢交給他管理的投資者有一種效忠的責任,投資者把錢交給他們管理第一是信任他們。第二是給他們付報酬的。他一方面為投資者服務。另一方面作為權益代理人,他們為自己的利益。比如期貨,你炒期貨,就有收入,但是對投資者是不是好,就不一定。這是一種矛盾。一方面作為一種商業實體,他們自己有很強的盈利動機。另外作為社會金融體系組成部分,他們應該起到穩定資產價值,化解系統風險,提高市場效率,幫助投資者積累財富的作用。
如何處理機構投資者面臨的這種內在矛盾,到現在為止是靠機構投資者自己的良知這種辦法。不過實踐當中,往往金錢壓倒良知。如果不是因為高額手續費效果,次貸泡沫不會吹得這么大。2007年最高50名基金經理他們總共收入是290億美元,最高一個經紀管理經理去年一年收入是37億美元,這種情況并不僅僅出現在對沖基金,股市也是一樣,美國擁有股票帳號家庭已經有50%以上,另外機構投資者壯大,交易的個體投資者從1950年的92%降到今天只有26%。由機構投資者管理的股票擁有權從8%上升到74%,這些錢主要在共有基金里。我們拿共有基金作為例子,這些基金到底是不是最大代表了客戶的利益還是基金管理者利益,這方面有很多爭論。股市和債券市場中介花的費用在美國每年6200億美元左右,十年就達到6萬億。金融業收益在這次金融風暴之前占的30%。有的人認為用基金管理收入的方法造成了股市短線交易為主的投機風氣,放棄了長期投資方針,這就像今天上午宋總、張總他們說的事,大部分基金持有的股票現在在美國大概只持有1年或者1年以下。這種管理辦法另外一種負面作用就是代表股票持有人的利益對企業管理人進行監督,從道理上說,持有股票得持有公司一部分股權,你就對公司管理者要有監督作用,既然機構投資者把股權集中起來,你應該對公司管理者有長期管理監督作用,因為短期持有股票,對機構管理者機會就放棄了對他們怎么管理公司的作用,這造成什么結果呢?造成的結果就是每個公司CEO收入非常膨脹。去年一年,美國這些上市公司CEO平均工資已經到了1880萬美金的水平,長遠來說這樣對基金是不是有好處?有人說20世紀50年代的時候基金失敗率只不過13%,過去十年,基金失敗率是60%,雖然拼命追求盈利,好像一時賺了錢,但是長遠基金是否站得住,事實上失敗率反而更高。基金還有兩重性,他們還是社會金融制度計劃不可缺少的部分,金融機構投資者是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他應該是每個社會金融層次上的神經,因為你會及時感知到的金融變化,而且他應該是血管,他應該及時把資金或者資本疏導到盈利最大的地方或者風險最小的地方、社會最需要的地方。還有像這次金融危機,你應該能夠承擔一定的風險。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