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資本市場一路走來如履薄冰,與2010年資產價格普遍上揚不同,今年除債券及美元之外,其它類別資產幾乎全軍覆滅,而曾經在2010年一馬當先的大宗商品,更是淪落至“熊冠全球”。
大宗商品走勢全球墊底
截至2011年全球倒數第二個交易日結束,摩根大通全球政府債券指數累計上升6.24%,位列各類資產漲幅之首;美元也沒有辜負避險資金的追逐,美元指數累計上漲1.86%,延續了去年的漲勢。
去年分別以15%和13%的漲幅位列前兩名的大宗商品和股市,卻雙雙遭遇了滑鐵盧。摩根士丹利所有國家股票指數累計下跌8.01%,全年主要市場僅僅美國、菲律賓以及印尼錄得漲幅;大宗商品整體累計下跌8.49%,從第一淪落至墊底。
2011年是資本市場的“多事之秋”。這一年中,經濟前景擔憂上演續集,歐洲債務危機持續深化,美國債務“天花板”談判平添鬧劇,標普將美國評級扯下三A神壇帶來重創,此外還有一些自然災害如日本地震,政治事件如中東動亂,均在資本江湖留下難以磨滅的烙印。
期棉期銀天堂跌入地獄
涵蓋全球19種大宗商品的CRB期貨指數累計下跌8.49%,表現為2011年所有資產類別中最差。與大宗商品從雄冠全球到“熊冠全球”的走勢相似,2011年大宗商品中不少品種也上演了從天堂到地獄的戲劇性轉變。
2010年上漲超過80%的白銀期貨,今年累計下跌10.7%;2010年上漲接近90%的棉花期貨,今年大跌37%。因能反映全球經濟狀況而被冠以“銅博士”稱號的銅價,2011年累計下跌23%。食糖、小麥,天然氣等等跌幅全部在兩位數百分比之上。
回顧2010年,黃金累計上漲30%,白銀上漲84%,原油上漲15%,“黃金2000、白銀50、原油100”的呼聲一時間此起彼伏。現在看來,唯有原油比較接近預期,而這要歸功于中東的政局動蕩、伊朗的核武器紛爭,與經濟無關。
“中國需求”變身“中國擔憂”
中國需求一直以來被視為大宗商品價格的得力支柱,2010年曾推動食糖、大豆以及銅創下歷史新高。然而,伴隨著貨幣政策在通脹壓力以及經濟放緩之間艱難地走鋼絲,2011年中國GDP以及出口增速逐季回落,增長放緩擔憂愈演愈烈,甚至“硬著陸”之說一度狼煙四起。
2011年中國仍然是影響大宗商品走勢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所扮演的角色卻從“中國需求”悄然轉變成了“中國擔憂”。進入三季度之后,每每境外媒體在報道大宗商品、尤其是期銅走跌時,總會加上“on China slowdown fear”(擔憂中國增長放緩)的注解。
不過,隨著通脹年率回落,市場預計中國貨幣政策具備更多舒展拳腳的空間,同時經濟活動放緩態勢趨于穩定,多數觀點認為中國經濟不會遭遇“硬著陸”。德意志銀行預計,2012年下半年中國經濟增速有望回升至9%附近。明年“中國需求”是否會重出江湖?敬請期待。(全景網/何碧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