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貫對市場有著“先知先覺”的高盛,對原油看法再度“空轉多”。
正當市場情緒依然處于五一后暴跌行情的陰影籠罩中,同時困惑于高盛再度精準判斷原油走勢背后究竟有無故事的時候,這家在中國市場一直飽受詬病和爭議的公司,再度在最新報告中稱,油價可能在2012年前升穿近期高位,因供應持續收緊。
不容忽視的事實是,高盛在原油價格的判斷上,在數次關鍵節點上,總是有相對的準確預測。而多數時候,高盛總是能夠在這個時候有一些動作從市場上獲利,成為最后的贏家。
相比高盛在原油市場的游刃有余。作為全球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原油進口國,中國在原油上的缺失話語權。只能聽任國際市場原油波動,而被迫承受暴漲暴跌的顛簸,面對國際資金炒作時更是只能望洋興嘆。有專家更聲稱,中國在原油市場定價權可能不到1%。
定價權的缺失導致的種種不利局面的確讓人神傷。
對此,不少業內人士寄望于打破國內原油壟斷局面,迅速推出原油期貨,通過期貨傳導中國實際需求信息,避免更劇烈損失。在上期所的橡膠和銅上,都已經能看到,中國初具話語能力。
鬼魅高盛再度空轉多
五一節后,白銀如同一根纖細的繡花針,將通脹環境的一些大的預想架構刺破。
由此而起,大宗商品市場遭遇重挫,黃金白銀高臺跳水,原油亦掉頭回到100美元之內。一系列的暴跌僅次于2008年金融危機年中國慶后的那一波行情。
當一系列的市場共振讓投資者有些發懵時,有投資者發現,高盛在4月11日給客戶的報告中,就提示了原油風險,并建議盡早對C C C P商品投資組合獲利了結。而4月12日的報告再度警告油價將大幅回調。此外,4月15日,高盛再度重申減持大宗商品的觀點。
事實上,就在4月11日和4月12日,原油單日均有近3%的大跌,而在五一后原油和大宗商品則遭遇崩跌,高盛密集風險提示報告得以應驗。
深圳一家機構業務部總經理在談及高盛時,連聲說:“高盛很厲害,非常厲害。”不過其并不認為高盛在4月的報告預測有多么神奇,因為原油在從80美元上沖時,基本沒有回調,市場本身已經有回調需求,加上拉丹事件成為導火索,何況高盛本身有大量資金在原油現貨庫存和市場上。
不過在采訪中,一位投資公司總經理和一位研究所負責人均向南都記者強調,不用過分神話高盛。“高盛出了非常多報告,并非都那么準的,只是剛好有些報告被拿出來撞上市場了。”上述研究所負責人笑言。
高盛更讓人記憶深刻的是在2008年,其一路唱多油價,而油價亦果真一路飆升至147美元。而就在那段時間,集中爆出了高盛在原油上阻擊中國企業。唱多同時反手做空讓高盛大賺。
再向前追溯,中國國有銀行2004年改制時,高盛報告一直稱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比率接近40%。而高盛以極低價收購了部分股權,僅在工商銀行上市,高盛就通過入股該行四年獲利近120億美元。
總結過往案例看,高盛報告推出多數時候都會伴隨著高盛一些組合動作,而這些動作多數時候都是以高盛作為贏家告終。
就在市場依然沉浸在原油和大宗商品市場崩跌情緒的時候,成功預測上周油價大跌的高盛稱,油價可能在2012年前升穿近期高位,因供應持續收緊。對于上周油價下跌的原因,其認為是美國經濟指標利空,但拋售潮很可能已將風險溢價移去,故未來下行空間有限。
多次準確判斷究竟是基于實力的精準判斷,抑或背后有著嚴密邏輯的故事,這個謎團在中國市場一直未曾消退,反而不斷地增添了更多神秘和懸疑。
基于高盛此前的中國市場曾經的多個案例共同特征:報告唱多同時做空或者報告唱空反手抄底。因此,市場上對于高盛的種種動作,總是難以避免用“陰謀論”的觀點看待。
不到一個月內,一貫對市場有著“先知先覺”的高盛,對原油看法“空轉多”,再度讓人疑惑。市場將會再度迎來什么?對市場資金有著較強召喚能力的高盛將會如何把握盈利空間?而市場又會因此而再度掀起何種波瀾?
定價權缺失的哀傷
面對原油劇烈波動的時候,盡管中國是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原油進口國,2010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高達53.7%。然而中國石油價格方面話語權的缺失,只能被迫承受暴漲暴跌帶來的辛苦顛簸和損失。
而一直以來,原油都是大宗商品的風向標。中國已經有了20多個商品期貨品種,涉及到20多個上下游產業鏈,涉及的企業更是數以萬計。因此,原油定價權就顯得愈發重要。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經濟研究所所長陳鳳英稱,中國在原油市場定價權可能不到1%,石油定價簡單說就是期貨市場決定現貨,這樣一個機制凸顯出期貨市場的重要性。
而近年來,已經有不少專家建議,建立一個本地原油期貨市場以影響國際油價。
光大期貨研究所副所長葉燕武曾經對定價權對國家經濟關系做過專門研究。“這個重要性不是說說而已,是確實存在。沒有定價權就意味著相關品種或者產業的福利效應被別人拿走。”葉燕武分析稱,信息如果能通過期貨市場表達,信息不對稱減少,定價就會越接近中國實際需求。
從數位期貨業人士處得到印證的一個可喜事實是,橡膠定價權基本已經在中國,而上海期貨交易所推出的銅期貨對倫銅的影響力亦逐漸增強。
在逐漸爭奪話語權上,葉燕武建議完善大宗商品體系,在廣度上多開發和石油行業密切掛鉤的品種期貨,在深度上開發期權等產品,將需求方的聲音傳導出去。
而上述機構業務部總經理則認為,目前中國所經歷的是必經之路,中國市場需求的頭寸、成本、進口國際投行都非常清楚。目前市場上必須打破中石油、中石化的壟斷,提高市場化程度,推出石油期貨。不過,真正要逐漸形成話語權 ,還 需要時間的過程。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周大地則認為,中國在相當長時間內都很難在原油上有話語權,因為對其依賴性的需求還在增長,在沒有替代產品時談判自然處于不利地位。
而期貨私募方志亦強調稱,原油期貨的推出一直在說,但是畢竟國內市場一直處于壟斷之中。
早在2009年8月,上海期貨交易所總經理楊邁軍就曾經表示,上期所將在促進現有品種做深做精和市場功能進一步發揮的同時,繼續加大研究開發力度,加快推進原油、汽柴油、瀝青等石油期貨品種上市的各項準備工作。
而后亦有上期所人士透露,原油期貨推出技術上并不存在問題,而最大的障礙在于我國原油市場化程度不夠,參與主體的競爭不夠充分,這些問題不是憑上交所單方面就能夠解決的。
南都記者 劉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