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輝
“如果仍然只能在目前不甚健康的狀態下發展,同時又不能在促進現貨交易上作出貢獻的話,就有必要考慮這類市場存在的價值了。反之,如果政府最終決定讓此類市場規范后存續下去的話,就應該盡快出臺相應的規范市場的法律性依據,同時要加強對這類市場的理論性探討和研究,不能再讓這類市場在自生自滅中對市場的健康發展引發各類干擾因素。”
上海市政協常委、上海市尚偉律師事務所主任黃綺與其他三位市政協委員,在向本周末即將召開的上海市“兩會”聯名提交的一份提案中如上呼吁。
黃綺昨日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介紹,上述提案已被市政協正式受理,并將督促上海市發改委和上海市商委回復、落實,且不排除今年3月進一步向全國“兩會”提交有關加強大宗商品中遠期市場監管提案的可能性。
而截至目前,有關大宗商品中遠期市場的監管法規,無論在國家還是地方層面均屬空白。僅有的2003年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的《大宗商品電子交易規范》(2003年修訂版),及2008年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提出,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正式立項研討的國家標準《大宗商品電子交易風險控制》,也均非強制性法律規范。業內期盼已久、由商務部負責起草的有關大宗商品中遠期市場管理辦法,則數易其稿,且歷經去年上半年力度最大的一次整頓規范,至今仍未見正式發布實施。
也因此,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常用“無法無天”來形容這類監管尚處于真空地帶的“準期貨”市場。而黃綺等法律界人士從辦案實踐出發向地方“兩會”提出上述提案,以推動地方政府率先出臺此類市場的監管法規,亦開國內先河。
黃綺等四人聯名提交的上述提案顯示,去年1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關于整頓規范大宗商品中遠期交易市場的函》后,次月12日上海市商委也據此發出《關于整頓規范大宗商品中遠期交易市場有關事項的緊急通知》,明確了整頓與規范的六項內容及要求,并對整頓與規范安排了時間表,要求到當年9月底完成。
不過,以上海地區13家大宗商品中遠期電子交易市場中的上海大宗農產品市場(即“CCBOT”)為例,上海市商委在去年上半年排查時已發現該市場存在保證金賬戶同自有資金賬戶未分離,其中部分資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并有大量自然人以及農民經紀人入市交易等嚴重的不規范問題存在。
但據黃綺調查,“無論是資金的第三方監管,還是入市主體的規范狀況”,CCBOT“都基本沒有改變”,且市場不斷出現入市交易的客戶與市場發生糾紛與摩擦,客戶向有關部門就市場的不規范行為進行的投訴不斷。
為此,黃綺認為,“如果有關部門認為要讓這類市場繼續存在下去的話,那么對大宗農產品市場的整頓與規范已經是件非常緊迫的事情了”。而在她發起的上述提案中,還提出了應從保證金的監管、交易結算系統的規范、規范入市交易的主體、市場主體及文件需要實行報備制度和盡快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等五方面入手監管的具體建議。
《第一財經日報》全年訂閱價360元